APP下载

浅谈汉语诗词英译的几点看法

2012-02-15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译诗原诗译法

杨 坤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22

汉语诗词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文学体裁,它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用精炼的语言抒情言志,含蓄的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它是一种唯美、精炼、韵味十足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浓缩了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因而其翻译比起其他文学体裁是很有难度的。我国清朝末年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曾经说过,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译,尤其是诗。因为诗词几乎是不可能准确翻译的,因为它的内容、形式、音韵等都是诗词的组成部分。在翻译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形式、内容、意义或意境的拙化。因此译者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运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把诗意的拙化减少到最小,尽可能达到音美、形美、意美。以下笔者对汉语诗词的英译提出几点看法。

一、汉语诗词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翻译要讲究“信”、“达”、“雅”,译文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而直译和意译历来是翻译中的两大基本倾向。任何文章都无法严格地仅按直译或意译的一种方式进行翻译,而且直译和意译本身又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度”。译诗也是如此。

所谓 “直译”(i.e.word-for-word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结构形式。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所谓“意译”(i.e.free translation)——在忠实原文内容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有些人说,诗不可译,也有些人说,诗译是可译,但只能意译。笔者认为,译诗不一定非意译不可,须视具体情况而定,应是适于直译者直译之,适于意译者意译之,并灵活或结合运用直译和意译。

成仿吾曾说过, “译诗也应是诗,这是我们所最不可忘记的。其次,译诗应当忠于原作。”笔者的观点是译诗应传原诗的内容、情绪及大体的形式和韵律,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译诗不是创作,不是译者写诗,也不是借用原诗的思想来写诗。虽然相对其他文体而言,诗的意译程度较大,但诗的意译也定要力求保留原诗的意义、意境及神韵、风格而不能任意篡改原作的风貌。

以下来分析一些中诗的英译。

首先比较一下《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怎样翻译的。

1.A peacock flew, far off to the south-east;

Flew for a mile, then always dallied in its flight.(Arthur Waley译)

2.Southeast the peacock flies,

and every five li it hesitates in flight.(Burton Watson译)

3.A pair of peacocks southeast fly;

At each mile they look back and cry.(许渊冲译)

4.Southeast the love-lorn peacock flies.Alack,

At every mile she falters and looks back! (杨宪益、戴乃迭译)

笔者认为译者对于“孔雀东南飞”,在结构上均采用了直译的译法,都与原诗吻合,因此三种译法均可。但对于“五里一徘徊”中 “徘徊”一词译者就各有所见了。Arthur Waley和Burton Watson均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分别把徘徊译为dally(是指蹉跎时光,延误;拖拉的意思)和hesitate(踌躇,犹豫,迟疑不决)。而文章是以孔雀的美丽比喻兰芝的美丽,以孔雀飞时的“五里一徘徊”比喻兰芝作出决绝之举时心中的犹豫彷徨和缠绵悱恻。以上两种译法似乎翻译的不能尽意,略显生硬。而许渊冲得翻译则对“徘徊”一词加以变通。翻译成了“look back and cry”,充分运用了意译的手法,把顾恋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用“alack”这样的感叹词,表达了哀怨的心情,用“falter”和“look back”表现出了孔雀带着犹豫、徘徊、顾恋的心情盘旋。显然,这个译法既符合原文了意思又表达了文章的深层次含义,笔者认为是综合直译和意译最为贴切的译法。

再来看看《毛泽东诗词》《重阳》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如何翻译的。

1.Battlefields fragrant with yellow flowers.(聂华苓译)

2.Golden flowers all the sweeter on the battleground.(赵甄陶译)

比较一下两种译文,就可以看出聂华苓的译文真是精炼。全行只有五个字,而且和原文一样没有动词,这也许就是杨振宁认为“保守了中国味道”的地方。“分外”两个字也没有译出来,有人也许要说这是任意略去原来本来有的句子,笔者认为这是译者匠心独到的地方,因为他没有说黄花香,而是说战场香。如果整个战场都香了,那黄花还不是“分外香”?这种意在言外的译法是一种不求字面精确的意译。就像是一幅画题为一句名诗“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所表达的意境一样。“香气”怎么画得出来呢?聪明的画家在马蹄的后面画了两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就使看画的人以眼代鼻,如闻气味了。这种画法和聂华苓的译法如出一辙。再看看赵甄陶的译文,把“黄花”译成“golden flowers”表示是金黄色的菊花,的确比其他应译文略高一筹。把“战地”译成“battleground”放在行末,和“香”字是声音相近的韵,可以说不但和原诗音似,而且传达了原诗的音美。但就传达整行诗的“意美”而言,笔者觉得还是稍逊聂华苓一筹。

又如,毛主席词《清平乐·蒋桂战争》中有一行“一枕黄梁再现”,国内外的英译文分别是:

1.Yet another golden Millet dream of the brain.(Wong Man 译)

2.Theirs is another Millet Dream in sleep.(Engle译)

3.(Rancor rains down on men)who dream of a Pillow of Yellow Barley.(Barnstone 译)

4.For another bubble of Millet dream.(Nancy Lin译)

5.Another dream that will end ere the millet is done.(杨宪益、戴乃迭译,钱钟书校订)

从形式上看有一个“枕”字,还有“黄”色的小米,因此第三例就理解为梦见一个黄色大麦的枕头,第一例理解为一个黄金色的小米梦,第二、四例也理解为一场小米梦了。其实原文的内容既没有梦见小米,也没有梦见大麦,更没有梦见枕头,而是在枕头上做了一个梦小米还没煮熟,梦就醒了的意思。第三例忠实于原文的形式了,却没有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这不是直译,而是硬译,结果成了错译。第一、二、四例也都想直译原文,却在不同程度上没有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至少译文并不明确。而第五例的译文,从形式上看,既没有出现“枕”字,也没有出现“黄色”,反而加了一些原文形式所没有的字,采用直译和意译结合的方法,准确,真实的传达原文的意思。

二、在译语作品中诗意的拙化现象

我国的刘重德教授提出汉诗英译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似。形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神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就是指原作的精神。意思是说翻译时要首先领略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神韵,在尽量保持原作形式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实现形似神似浑然一体。然而中文有它独特的特点,诗更是如此。它言短意长,其语言具有朦胧美、含蓄美和凝炼美在中诗英译,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诗的韵味。这是词义内涵的差异造成的这种拙化现象。

就以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为例,他的诗以婉曲见意而著称。他的诗句往往寄兴深微,写得缠绵而悱恻,在悲伤与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令人回味无穷。他的《无题》诗中有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李商隐对心爱之人忧思难忘,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体现出一对恋人的深情,缠绵;“东风无力百花残”是对恋人之间相思之情地比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句末的“难”字与“残”字相押韵,把思念不止、难以割舍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译文为 “Difficult it was for us to meet, and difficult to part/Now the east wind has failed, and all the flowers wither”。译文虽然表达了两句诗的基本意思,但意境和韵味与原诗相比稍逊一筹。原文拥有一字千钧的力量,它的美在一定程度上分别被“part”与“wither”拙化了。 “part”一词按简明牛津辞典的解释,其含义仅仅是“人们彼此间分离”;而汉语的“别”字,除表示“分离”外,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具有多种意义,有“惜别”,“痛别”,“拜别”,等等的含义,“别”的经历和体验自古便带给人们不尽的伤感与惆怅。在例诗中,诗人起笔便入主题,“别”字为诗眼,直击人心,“part”一词难有这种效果,而“and difficult to part”更远远比不上“别亦难”的凝重伤感之情;“wither”译为枯萎,干枯,凋谢,无法深切表现出“残”的凄凉蕴意。该诗的后两句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以到死丝方尽的春蚕与成灰泪始干的蜡炬,象征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爱情。“丝”与“思”的谐音为语义双关字。虽然英语中也有一些双关词,但能与汉语谐音双关词在语义上对应的则少之又少,因而在翻译中或求“神似”以忠实于原文,或重“形似”以达至辞美的效果。译文“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h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out has no tears to shed”便是忠实原文的一个范例。而另一译文“Silkworm’s threads, like men’s longing thought, end only when death comes/Candles shed tears like men till they burn to their bottoms”则着力追求“形、神”兼备的“意境”,它打破原文束缚,明确译出了双关的两重含义,但是又过于直白,失去了原诗与原诗含蓄的风格,让读者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也令原作浓郁的悲剧色彩有所销蚀。

总之,诗词的翻译要达到诗所追求的音美、形美、意美,又要尽可能的忠实于原诗的形式和内容,以取得神似和形似的美学效果。如果通顺和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出现了矛盾,那就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由于诗的形式是具有特殊性,如果一味的追求与原诗的形式保持一致性,甚至连句式、分行、韵脚等都一一照搬,那么译文将会毫无诗意,诗也就不成为诗。译诗要忠实于原作,这不是盲目的与原诗保持完全的一致,而是要在不违背原作内容、形象、风格的基础上,把握诗人要表达的内在思想和外在神韵,做到统摄原意,掌握其从内容到形式的统一整体。以何种形式译诗并不是绝对的事,形式由内容决定,为内容服务为内容寻找最合适的形式,充分发掘原诗的表层、深层及联想意蕴。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3]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9,92,159.

[5]张廷琛.唐诗一百首[M].魏博思,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6]谢真元.唐诗三百首鉴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7]骆传伟.形式、传统与翻译--析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在英译中的处理[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8]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译诗原诗译法
峨眉山月歌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听他吟她的《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