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处境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2012-02-15管典安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管典安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及“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在农村出生的进城务工人员。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农民工大省,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群体特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山东省内农民工数量2047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山东共青团2011年“面对面”活动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男女性别比例基本持平;年龄相对较小,25岁以下的接近7成,平均年龄仅为24.1岁;学历相对较高,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3成,大专及以上者已过2成;收入普遍偏低,月收入1500元以下者占65%;婚恋情感问题较为突出,已婚人员仅占3成,未婚人员6成以上择偶意向未明确。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和教育层次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消费方式、人生态度等发生明显变化。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以下明显特征:

1.学历层次大幅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多,条件好,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数据显示,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47.6%,大专及以上的占20.4%,两者合计占到了68%,较2005年全国抽样统计结果 (2005年为13.4%)提高了54.6%。但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系统地技能培训或岗位培训,而且有50.3%的人进城务工时间不满3年,53.2%的人进城前没有务工或务农经历,54.1%的人有过更换工作的经历,尤其是工作不满3年的务工人员中,高达48.8%的人更换过工作。进城时间短、劳动经验少、跳槽较频繁等因素是他们劳动技能专而不精,就业竞争优势不大的主要原因。

2.职业期望普遍较高。传统农民工为了生存进城,他们干城市居民不愿干的脏活、累活、险活,对社会保障和职业健康等权益不太关心。他们认为,想挣钱就得吃苦,就得受累。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挣钱不是进城的唯一目的,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发展空间才是他们的真正追求。数据显示,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为挣钱而进城的只占53.3%。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环境相对较好,有些还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挨过饿,受过冻,温饱问题在头脑里没有概念,吃苦精神远不及传统农民工。在择业过程中,他们期望着更宽松的环境,更体面的工作,更丰厚的报酬,他们不仅看重工资待遇,而且关注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企业声望、发展机会等。

3.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传统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较弱,只要侵权行为不触及到他们的容忍底线,即打工不如种地,哪怕是再苦再累,甚至遭人白眼,受人委屈,他们一般会采取忍气吞声或得过且过的方式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期待着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权、教育权、社会保障权、政治参与权、话语权等。数据显示,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受到侵害时,有90.7%的人会通过各种途径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有高达36.1%的人会选择直接找单位理论或找亲友帮忙来维护自身权益。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气盛,容易冲动,很容易引发群体事件或暴力冲突。

4.消费观念比较开放。传统农民工为了养家糊口,省吃俭用,把打工挣到的钱寄回老家。新生代农民工受城市大众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影响,喜欢购买新款手机、流行服饰,甚至电脑、汽车和住房,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闲暇之余他们会选择去购物、上网、唱歌、跳舞。而与此同时他们却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福利待遇。随着消费需求增多,消费层次提高,在目前工资水平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5.精神需求灵活多样。精神需求受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制约。传统农民工外出务工时年龄较大,大多已婚,为了挣钱养家,在精神情感上往往采取忽略或克制的态度。新生代农民工受城市生活环境的熏陶,其精神需求呈现灵活多样的趋势,他们对亲情、友情、恋情期望较高,希望通过亲人、朋友、恋人间相互的思想交流和情感倾诉,得到对方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缓解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烦恼。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只有24.1岁,未婚人员占64.4%,其中高达77.8%的未婚者表示与异性朋友交往不方便。正处在婚恋黄金期和思想波动期的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情感烦恼成了他们心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农村,成长于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勇于挑战、敢于创新,是一个有知识、有活力、有抱负的年轻群体。另一方面,他们远离农村,追梦城市,压力重重,进退两难,是一个最迷茫、最困惑、最无奈的夹缝阶层。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权益保障难。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职业期望较传统农民工高,但在当前城市就业人口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的就业环境下,他们的职业期望不得不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而降低。那些偏僻山区的农民工不愿意回到落后的农村,而城市近郊的农民工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生计,处于就业劣势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干脏活、累活、险活,甚至走进高危行业或污染企业。“三难”和“三低”现象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普遍存在,即保障政策知晓难、利益诉求表达难、劳动权益维护难;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收入稳定性低。数据显示,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较低,有9.5%的人月均收入在省最低工资标准以下 (2010年省统计局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为920元),有65.1%的人达不到2009年省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水平(2010年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为17811元),休假权受损严重,71.7%的人日均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80%的人每月仅休息1至4天,另有10.7%没有月休假,三成以上未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近三成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

2.生活成本高,生存压力大,发展空间小。新生代农民工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他们既感受不到三农政策带来的经济实惠,又享受不了城市居民特有的福利待遇,必须面对城市高生活成本这一客观现实。山东省虽以加大了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和保障力度,但目前还处在试建阶段,供给数量有限,申请条件严格,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住在拥挤的临时工棚或集体宿舍。那些家属或孩子在身边的新生代农民工就必须顶着高房租、高房价的压力。目前有高达54.6%的已婚新生代农民工将子女教育视为关注的首要问题。山东省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想了不少办法,但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工子女的需求,农民工的孩子只能到基础设施相对简陋、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新生代农民工中近三成人没有参加任何保险,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分别为48.8%和55.4%,未参保的只有通过积蓄来解决就医、养老等问题。因社会保障跟不上,新生代农民工因病致残、因病致贫现象时有发生。这部分人群在高新技术行业的竞争力远不如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稳定就业和长远发展。

3.心理阴影多,心态调整难,情绪波动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不文明言行,不文雅举止,不守法表现,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中的整体印象。有些市民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不仅造成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加和社会资源的紧缺,而且造成城市精神文明的后退和治安环境的恶化。有些居民甚至处处歧视、刁难和排挤农民工,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年轻农民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婚恋难题也较为突出,他们在城市中与异性交往缺少自信,回老家又缺少沟通,工作单位往往又缺少异性,因此未婚者高达66.4%。已婚农民工因长期在外工作,无法承担照顾老人、教育孩子的义务,时间长了导致亲子关系的冷漠。尤其是那些已婚新生代农民工,平时能与配偶一起生活的占29.4%,因夫妻分居缺少沟通导致感情疏远,甚至因经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而导致婚姻破裂的现象时有发生。新生代农民工经受着市民歧视、亲情疏远、婚恋受挫等精神情感煎熬,心理压力大,心态调整难,情绪波动大,长期下去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和自闭性格。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值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真心关怀。

三、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处境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难以摆脱城乡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随着这一新兴群体的不断壮大,其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日益明显,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1.容易破坏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新生代农民工要面对城市较低的劳动收入、较高的生活成本,他们难以在城市安家落户,只得与家人长期分居两地。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亲人间因缺少交流沟通会导致亲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夫妻间因长期分居两地会导致感情不合,甚至婚姻破裂。亲人间缺少了沟通,失去了信任,家庭内充满了矛盾和仇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

2.容易影响社会秩序。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户籍在农村,这种人户分离现象给流动人员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他们工作不稳定,居所不固定,导致户籍所在地的村组基层组织不能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不能全面掌控他们的行为倾向,不能系统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不能跟踪搞好他们的日常教育。而务工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又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在福利待遇上被双重边缘化的同时,其管理教育也落入空档,一定程度上给城乡社会秩序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容易诱发刑事犯罪。社会待遇的不公,贫富悬殊的拉大,城市居民的歧视,激起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仇富心理。保障机制不健全,救济手段不完善,维权渠道不通畅,催生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不满情绪。交友困难,恋爱受挫,婚姻变故,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波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阅历浅、抗压能力差,当他们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时极易诱发犯罪行为。

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发展问题的对策

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发展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户籍制度不科学、保障体系不健全、维权渠道不畅通、城市居民不认同、自身素质不过硬等。但归根结底,还是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等附加制度,将新生代农民工排斥在城市生活的制度范围之外。彻底改变城乡分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有效扭转城乡对立、城乡分割的局面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发展问题的关键。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形成原因复杂,社会影响深远,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需要上下齐动,多措并举,需要形成机制,长抓不懈。

1.消除户籍障碍,完善保障制度。应积极、稳妥地创新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降低城市落户准入门槛,分期分批清除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市的障碍。应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发挥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从根本上消除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现象。应加快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法规。对那些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创业且自愿放弃农村责任地的新生代农民工,政府应在城市购房、子女就学和社保缴纳上为他们提供方便;对未实现稳定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政府应让他们在居住、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为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落户城市、融入城市创造条件。

2.加强培训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政府要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不断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和监管力度。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和工会组织要强化社会责任感,不断优化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规范培训内容、完善培训体系,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政策法规、心理健康、安全常识等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强化他们的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他们的法规观念和安全观念,切实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竞争优势。新生代农民工要牢固树立凭能力吃饭,靠素质立身的观念,刻苦钻研、努力工作,在市民面前展现出新生代农民工的过硬素质和良好形象,消除市民的歧视和偏见,增加亲和力和接纳度。

3.融洽城乡关系,营造和谐氛围。城市化是我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社会各界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市民认识到城市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引导市民不断更新传统的固有观念,消除对农民工的误解与歧视,真心关心农民工的疾苦,自觉维护农民工的尊严;让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城市化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主动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积极接受城市价值观念,自觉遵守城市社会秩序。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民工组织建设,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民主热情与参与激情,通过组织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社会各界要关爱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建设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协作、共同提高的和谐文化氛围,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广大农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新生代农民工搭起了创业的舞台。新生代农民工大都熟悉了农村的社会生活环境,经历了城市的市场经济大潮,具备了现代文明意识和市场意识,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发展,必将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发展,首先应大力发展经济,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吸引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其次应积极引导扶持,从政策、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提供支持,积极鼓励和热心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使他们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和创大业。再次应加强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中小城市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提供的优惠条件,及时宣扬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模范典型,积极营造创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良好氛围。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J].江苏纺织,2000,(8).

[2]山东共青团2011“面对面”活动调研报告.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及城市融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R].2011.

[3]乔太平.化解新生代农民工难题的政策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0,(8).

[4]王永龙.新生代农民工:路在何方—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探讨[J].调研世界,2010,(9).

[5]张晓丹.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8).

[6]柴海瑞.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问题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5).

[7]邢克鑫.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若干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

[8]唐踔.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

[9]左静.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作用[J].现代企业文化,2010,(9).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进退有据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