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唑治愈孢子丝菌病1例
2012-02-15王圣霞
王圣霞
(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青州 262500)
1 病历资料
王姓患者,女,52岁,淄博市临淄区齐岭镇村医,因右踝外侧结节2年于2011年1月19日来本院皮肤门诊就诊。患者于2年前发现右踝外侧一个小结节,无明显症状,自用热敷、贴膏药治疗效果不明显。2009年11月在当地医院治疗,诊断为皮下囊肿并在局麻下手术切除,病理示炎性肉芽组织。术后1个月,原部位出现3个结节,并逐渐增大,于是2010年3月再次扩大范围手术切除。术后2个月再次复发,病人拒绝再次手术。患者在当地结核病医院做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排除皮肤结核后,服利福平治疗3个月,病情开始好转,继而加重。2010年9月患者在山东省皮肤病医院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增厚,真皮中深层大量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细胞浸润,PAS染色阴性,结合临床,不排除“孢子丝菌病”,建议真菌培养或治疗。患者回当地医院放射科行电子线放射治疗15次仍无效后放弃治疗,遂于2011年1月19日来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查体见患者右踝外侧三个枣大结节,暗红色,串状排列。详问病史,患者于发病前0.5年麦收时有腿部被麦秆扎破史。结合以往病理及治疗,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皮肤淋巴管型)。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商品名美扶,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1 g qd口服,2个月后结节变小,4个月后结节基本消失。嘱病人继服2个月巩固治疗后复诊,结节完全消失。患者服药无不适。随诊3个月患者无复发。期间查血常规,肝肾功均正常。
2 讨论
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地理分布以温热带为多见,职业特点以农民或在阴暗潮湿环境工作及园林工作者为多。孢子丝菌寄生于植物土壤中,皮肤外伤可感染此病。孢子丝菌病的皮肤淋巴管型最常见,感染部位局部淋巴管有多个皮下结节,可穿破皮肤出现肉芽肿及化脓损害。皮疹为暗红色浸润性斑块,逐渐扩大与皮肤粘连,沿淋巴管蔓延,自觉症状轻微。本病人有麦收时被麦秆扎破小腿史,单侧发病,结合以往病理结果及临床表现,孢子丝菌病可以诊断。孢子丝菌病的治疗过去以碘化钾为首选药物,疗效确切,但治疗机制尚不清楚。该药口服过程中副作用多,表现为恶心、皮疹、发热及甲状腺肿大等。现已有不少国外学者倾向选择伊曲康唑作为孢子丝菌病的首选药物。伊曲康唑为一种亲脂类三氮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的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碘化钾的副作用及禁忌等局限性,伊曲康唑已成为皮肤淋巴管型和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的新选择。另外,伊曲康唑亦是骨关节型孢子丝菌病的首选治疗药物。此例病人证实孢子丝菌病手术治疗易复发,应手术加口服药物治疗。放射线治疗对孢子丝菌病疗效不好。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疗效肯定,患者耐受好,价格便宜,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