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急诊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2012-01-31林辉军
林辉军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中心卫生院,浙江 台州 318023)
阑尾切除手术由于手术的创伤、刺激和麻醉药物的作用,术后卧床,使腹部术后24 h内胃肠蠕动减弱,24 h以后才有部分肠管恢复蠕动,气体向下运行缓慢,气体聚集,排气延缓,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较慢[1]。急诊阑尾切除术因发病突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各种胃肠准备,患者往往饱胃、非禁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为了促进急诊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尽早恢复、早排气及早进食,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本院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腹急诊阑尾切除的患者316例为研究对象,年龄 16~68岁,平均年龄 38.9±16.3岁,麻醉分级(ASA)I~II级,手术时间35~58 min,所有患者均排除术前肠梗阻、合并便秘、肠炎等胃肠道疾病,术前心、肺、肝、肾等功能无明显异常。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58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禁食,观察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症状轻重,给予输液抗感染、对症支持处理,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其余治疗同常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厚朴、当归、赤芍各15 g,大黄、陈皮、枳实各10 g,甘草5 g,黄芪、党参各20 g。煎熬至300 mL,温度至37.5~40.5℃,将其分成3份,在手术后6 h麻醉平面消退且吞咽反射恢复至正常水平后服用,口服,每日3次,每次100 mL,共3 d。同时观察组患者采用穴位按摩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具体如下:在手术后6 h,按摩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和合谷穴等穴位,分别用大拇指按摩,每穴5 min,每3 h行1次按摩,按摩的时候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宜,至胃肠道排气时停止按摩治疗。
1.3 观察指征[2]术后每2 h用听诊器听诊肠鸣音1次,听到4~5次/min较强肠鸣音时即为肠鸣音最早恢复时间;患者主诉肛门排气或陪护证实患者有排气即为排气时间;手术后的第1次大便时间为排便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情况比较 见表1。术后3 d,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
表1 两组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2。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h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h
?
3 讨 论
急诊阑尾切除手术患者胃肠准备不充分,为了预防麻醉、手术中发生呕吐、返流等并发症,麻醉医生常常给予患者较多止吐类药物,这不可避免的会加重患者术后胃肠运动的抑制[3]。急诊阑尾切除手术由于术前患者未禁食,肠道内残留的粪便较多,术后卧床、禁食期间肠道内水分被大量吸收,致使残留的大便干结变硬,排出困难,进而加重腹胀,如果处理不当将影响腹壁的愈合,延长住院时间。本观察在急诊阑尾切除术后恢复过程中,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基础上采用中药联合按摩的方法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方中大黄通里攻下可促进肠道蠕动,陈皮健脾开胃,枳实、厚朴化瘀导滞、通腑行气,赤芍活血化淤,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黄芪、当归、党参益气、补血、健脾,诸药合用,有顺气降逆,通腑导滞、消积止痛之功,对胃肠蠕动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增加胃肠蠕动,又能缓解胃肠痉挛,从而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按摩足三里、三阴交和合谷3穴具有健脾胃、消积化滞、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效,对肠道产生良性的刺激,通过神经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增强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从而有利于胃肠道内气体顺利排出。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基础上,采用中药联合按摩的方法进一步促进了急诊阑尾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以减少阑尾切除手术后患者腹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促进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提前,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1] 尹玮.足部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223-224.
[2] 董志云,白晓峰.四磨汤口服液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9):163-164.
[3] 施勤,姚飞.托烷司琼预防急诊剖宫产术中恶心呕吐的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5(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