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目标控制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2-05-25吴明君李目海杨振
吴明君,李目海,杨振
(枣庄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的生命线,是决定学生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保障,是高校第一大问题[1~4]。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下滑问题更加突出,并已成为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遏制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确保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主要还是缺乏较完整的教学目标质量控制体系,由此导致教学过程监督不力,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
从目前看,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普遍制定了较详细的教学质量评价细则和方法,有些已经非常完善,但这些评价方法通常针对的是课程本身,即基于学生和听评课专家,只是评价教师上课的水平和效果,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对总目标的贡献等重要指标却极少涉及。此外,高校教学还普遍存在教师自由度过大等问题,课程进度、教学内容的取舍全部由主讲老师随意控制,这显然对学生培养目标产生严重影响。不仅课程评价存在问题,在教学计划制定等方面也问题颇多。调查发现,尽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千差万别,而开设课程却有极高的相似度,形成“千校一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在新上专业时缺乏对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深入研究,一味借鉴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造成的。无论是教学计划还是课程评价,其不利因素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严重挑战。因此,改革传统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建立基于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现代教学论与教学质量评价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复杂的,教学质量受控因素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四方面[5~8]:
一是教学目标质量因素。主要包括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等;
二是教学过程质量因素。主要包括课程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
三是教学结果质量因素。即教学完成后,学生在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四是教学环境质量因素。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校风、班风、学校地理环境等。
上述四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其相互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但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制约着教学质量。现代教学论对教学质量的论述是完备,然而在运用这些理论时却时常出现问题。如目前学校经常提到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评价体系,并规定每生设备值多少元,教学面积多少平米,藏书多少万册等,这些标准与学生培养目标确实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然而其本身的科学性值得探讨。另人感到更有趣的是,教学质量评价通常不是从培养目标入手来衡量,而是评价教学档案是否完整、规范,领导和学生是否满意等,对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却较少或没有涉及,这显然舍弃评价教学质量的根本。
因此,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从实现教学目标着手,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和教学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价,才能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这也是本文建立教学质量目标控制体系的根本动因。
二、国内外研究教学质量的现状
目前,关于教学质量控制的方法和理论研究成果很多[9~16],如借鉴和运用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全局质量控制)的理念,反复运用PDCA(P表示计划,D表示实施,C表示检查,A表示处理)循环持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16];从科学、系统、全面和实用的角度构建具有目标调控、综合评价和对策研究三效合一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模式[17~20];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全过程控制[21~23],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构建高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24]。
最具代表性的是基于控制机理的研究,即将教学质量控制分为前馈控制、适时控制和反馈控制。前馈控制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主动教学质量控制模式,它要求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的制定者应具有前瞻性,因为一旦要实现的目标出现偏差,不易及时调整。适时控制用于建立灵敏、高效教学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其中心任务就是要依据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微小偏差,并适时纠正,防止教学过程偏离教学计划轨道,以保证计划、要求与执行之间的一致性。从理论上看,适时控制可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然而,教学质量仅靠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微小偏差的界定、发现及纠正都非易事。 反馈控制是根据教学系统状态偏离目标的差距来调节系统的运行,使其保持稳定和有目的的正常工作。此理论似乎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如何发现并确定教学系统状态偏离目标,如何界定其偏离大小,在实际应用中,要量化这些看似的简单指标并非易事,即使量化了,也难以说明其量化指标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无论是前馈、适时还是反馈,把它们应用于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仅凭理论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众多研究成果中,虽然也解决一些问题,但多数成果只注重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方面,理论意义较强,缺乏可操作性。
三、教学质量目标控制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显然,培养目标是最终要求,教学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必须将培养目标分解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对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控制来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即建立教学质量目标控制体系。
教学质量目标控制体系结构由目标分解,课程教学任务书制定,过程控制和效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
1.目标分解
建立教学质量目标控制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由于学生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最终要求,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尽管如此,学校绝不能等到学生即将毕业时才检验目标的实现情况,否则,一旦出现偏差,将无法弥补。因此,将培养目标分解到培养的全过程,实行目标过程化管理是必要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学习年限和教育教学规律,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个学年,再逐个细分到每个学期,然后根据学期培养目标确定开设课程,从而得到每门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使抽象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也使课程设置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如图1第一部分所示(其中虚双向箭头表示间接相关)。
图1 教学质量目标控制体系结构图
2.制定教学任务书
为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化,从而形成教学任务书。教学任务书是由教学管理部门邀请相关专家,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对课程教学的任务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度、教学档案、作业及课程设计、学生应用能力水平测评等提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它是教学质量目标控制体系的核心。教学任务书,不仅方便教材的选择,同时也是实时控制教学质量的标准,从而使教学质量评价从原来单纯就课程论课程、期未总评等传统方式,转变为基于培养目标下的实时课程评价,如图1第二部分所示。
3.教学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教学任务完成的保证。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教学任务书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度、实验、作业和学生应用能力等进行考核,以实时检测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图1第三部分即是过程控制的基本流程图。
4.教学效果测评
考核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是教学效果,通常由考试管理、学生应用能力测评、成绩分析等指标来评价。其中考试管理是教学质量客观评价的前提,即要保证试卷的质量(如教考分离等),又要确保考试成绩的可信度。成绩分析是课程评价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首先确保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如采用数理统计模型,不仅计算均值和方差,还要计算成绩的分布,并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学生应用能力可通过课程设计或解决实际问题来测评。这样,将上述方法获得的数据与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平时检查数据综合起来,形成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若总体评价达到目标要求,说明教学是成功的,否则,说明教学过程控制出现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其全过程,找出问题所在,形成更完善的控制策略,以方便今后的教学与管理。
教学质量目标控制体系建设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特别关心的问题,也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质量目标控制体系中,通过目标分解形成教学任务书,使原本复杂的教学质量控制问题简单化,培养目标实现具体化。值得提出的是,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此体系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对学生涉及较少。实事上,过程控制涉及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实验、课程设计等大量工作,合理安排这些工作可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同时,考试管理、应用能力测试和成绩评定等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质量目标控制体系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测评整个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就提高高教质量提出三点意见——在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J/OL] http://www.cwu.edu.cn/admin/downfile/20051118111120.doc. 2005.
[2]吴承祯,何丽华,吴琼华. 林立群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控制与管理的理论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0(1):104-107.
[3]许国英. 论本科教学质量的控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83-84.
[4]吴咏诗.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2002,23(2):68-71.
[5]黄萍. 高校教学质量控制理论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5):88-90.
[6]曾凡吉, 曾艳. 加强质量控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J].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1):63-63.
[7]张建炜. 论教学管理的质量控制[J]. 重庆通信学院学报,1999,(2):59-63.
[8]付洪利. 教学管理质量的过程控制[J]. 现代教育科学,2004,(4):46-47.
[9]李小聪. 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构[J].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4, (2):110-112.
[10]潘晓卉,郑家茂. 构建科学高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 2005,(1):42-44.
[11]赵忠,刘彬让,牛宏泰. 本科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实践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4,(10):66-67.
[12]刘华东. 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控制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3):43-46.
[13]Holmstrom B,Milgrom P.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 Incentive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1(7):24-52.
[14]巴班斯基.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15]夸美纽斯著,傅任敏译. 大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6]贺良震. 借鉴TQC 理念,加强教学质量过程控制[J]. 高师理科学刊,2007,(2):119-119.
[17]刘永富. 关于教学质量的评估、控制与提高中的几个原则性问题[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0):114-118.
[18]翟晓燕,许若宁. 教学质量目标动态控制与综合测评集成调控模式研究及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2):71-74.
[19]常雪琴,邢西哲.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51-52.
[20]赵乐华,逄增苗.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初探[J]. 高等理科教育,2002,(1):62-64.
[21]张俊. 学分制下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全过程控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04,(4):32-34.
[22]戴克林. 刍议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机制—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的思考[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1):40-41.
[23]邹平辉. 创新学分:学分制改革的新视野[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35-138.
[24]张利庆. 本科教学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考[J]. 社会科学家,2003,(4):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