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过敏源检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分析

2012-01-26雷成业

当代医学 2012年24期
关键词:过敏源皮炎荨麻疹

雷成业

血清过敏源检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分析

雷成业

目的 了解临床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血清过敏源及其水平变化。方法 抽取皮肤科门诊的20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按荨麻疹组(100例)和湿疹、皮炎组(100例)分为两组,采取免疫印迹法对两组患者就螨和昆虫、霉菌、海鲜、组胺、酵母等致敏源进行血清过敏源检测。结果20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中,荨麻疹组较湿疹、皮炎组患者在血清检测阳性(螨和昆虫、霉菌、海鲜、组胺、酵母)和血清检测阴性上分别为52例:57例、49例:37例、29例:33例、21例:12例、15例:8例、17例:2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敏源与过敏性皮肤病关系较为紧密,螨和昆虫、霉菌、海鲜、组胺、酵母等是过敏性皮肤病的主要致病源,能够为预防疾病提供诊断依据,值得临床上继续研究和推广。

血清过敏源;过敏性皮肤病;血清检测;致病源

过敏作为一种变态反应,临床上较为常见,比如花粉症、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等。过敏性皮肤病,病因交错复杂,症状轻重不一,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1]。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确定致敏源,从而耽误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期,目前我国主要的检测方法是以IgE的水平变化作为参考。为探讨血清过敏源检测对于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诊断意义,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笔者对200例诊断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7年9月~2011年7月的2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14例,女性86例,年龄7~74岁,平均年龄为47.5岁,以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等较为常见。本次选取荨麻疹组和湿疹、皮炎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上无显著性差异,静脉抽取两组对象血液各5mL,并进行血清分离,以待进一步的检测。

1.2 方法 对两组对象的检测试剂盒主要包括:螨和昆虫、霉菌、海鲜、组胺、酵母等项目,分别静脉抽血5mL,进行免疫印迹法检测,仪器为Medwiss医疗诊断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llrey Screen过敏源检测仪。对两组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纪录和比较。

1.3 操作步骤 (1)将200μl的血清标本添加在检测板上,并在恒温箱中放置50min;(2)取出标本冲洗1~3次,再加入200μl抗体,继续在恒温箱中放置50min;(3)再一次取出标本冲洗1~3次,缴入200μl链霉亲和素标志物,置于恒温箱中25min;(4)取出标本冲洗,加入200μl底物,置于恒温箱中25min;(5)取出标本进行彻底冲洗,以阻止底物酶的反应,结合专用阅读仪进行读数。

1.4 随访记录 对于20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在门诊治疗时的基本情况给予详细记录,并做定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个月。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χ2检验来评判组间差异的异质性,检验水准为0.05,当P<0.05时,认为两组患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关于荨麻疹组较湿疹、皮炎组患者在血清检测阳性(螨和昆虫、霉菌、海鲜、组胺、酵母)和血清检测阴性上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具体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相关性过敏源的检测结果分析(例)

各组每个观察对象所发生的过敏性皮肤病可能是由1种致敏源,也可能是由2种或2种以上的致敏源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次试验结果中,血清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分别为:荨麻疹组17例,湿疹、皮炎组24例,即荨麻疹组总阳性率为83%,湿疹、皮炎组总阳性率为76%。

3 讨论

过敏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多变,常由多种致敏源共同作用引起,但由于临床上不能够明确诱发过敏性皮肤病的致敏源,往往导致病情的加重,耽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可见对于过敏性皮肤病的诊治重在明确病因[2]。

荨麻疹患者皮肤黏膜小血管发生扩张,引起周围组织的水肿,约20%的人群中曾至少发生过一次荨麻疹[3]。湿疹、皮炎都与吸入物、食物中的过敏源有关,目前诊断过敏性疾病源因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对致敏源的检测[4]。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是:通过过敏源直接刺激过敏体质的人群释放IgE抗体,过敏源、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比如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释放,从而引起机体出现全身或者局部的症状,如荨麻疹、湿疹和皮炎等疾病的产生等,属于I型超敏反应[5]。

表1显示:荨麻疹组较湿疹、皮炎组患者在血清检测阳性(螨和昆虫、霉菌、海鲜、组胺、酵母)和血清检测阴性上分别为52例:57例,49例:37例,29例:33例,21例:12例,15例:8例,17例:24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荨麻疹患者和湿疹、皮炎患者诱发皮肤病的主要因素是螨和昆虫,而霉菌、海鲜、组胺、酵母则分列2~4位,多数患者往往是由于多种过敏源共同作用引起过敏性皮肤病,可以作为临床上预防或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诊断依据,而关于各种致敏源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在对过敏体质的患者进行预防或诊治时,医护人员除了尽可能帮助患者远离已知的过敏源外,临床上还应考虑同时致敏或交叉致敏的可能,加强患者自己发现过敏源的能力[6],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过敏源引发致敏的机会,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增加过敏源的耐受、降低和过敏源接触的机会是治疗的基本手段,而过敏源的检测则是对过敏性疾病防治的中心环节,有文献报道[7]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过敏源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作为当地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预防和诊治依据。

综上所述,在本次研究荨麻疹和湿疹、皮炎患者血清过敏源的变化中,发现过敏源与过敏性皮肤病关系较为紧密,螨和昆虫、霉菌、海鲜、组胺、酵母等是过敏性皮肤病的主要致病源,能够为预防疾病提供诊断依据,值得临床上继续研究。

[1] 徐塞芳,应如珍,曾器照.哮喘患儿血清过敏原检测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8,23(3):123-124.

[2] 王亚平,尉莉,王建英.荨麻疹病人过敏原检测[J].齐鲁医学杂志,2007,22(2):104.

[3] 李晟全,汪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1,17(28):153-154.

[4] 童明宏,左雪梅,张正银.过敏原检测系统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杂志,2005,3(21):2208-2209.

[5] 张迎俊.山东地区过敏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8,6(8):841-842.

[6] 朱威,赵威,赵琛,等.慢性湿疹和荨麻疹患者血清过敏原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2):93-94.

[7] 王晓云,韩雪峰,阎建华,等.潍坊地区荨麻疹.湿疹患者的过敏原检测结果及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7,29(1):82-83.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4.045

510760 广州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 (雷成业)

猜你喜欢

过敏源皮炎荨麻疹
化妆品皮炎的中医治疗
儿童哮喘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小儿哮喘过敏源的检测结果分析
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在慢性荨麻疹诊断评估中价值分析
小儿哮喘过敏源检测结果分析
聚焦超声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效果观察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
猪渗出性表皮炎的病理学观察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