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问·五常政大论》释义一则

2012-01-25冯文林伍海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疮疡水渍腠理

冯文林,伍海涛

(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基文史教研室,广州 510515;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胀”、“疮”等的发生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即气候“寒凉”、“温热”导致腠理开闭不同所以所患病证亦不同。

1 “西北”因地制宜与“胀”病治疗

“西北”地域“高者气寒”,“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灵枢·刺节真邪》),“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素问·异法方宜论》),所以“适寒凉者胀”,治宜“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具体实施是“下之则胀已”。具体而言,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寒主收引,人的皮肤致密,腠理闭,气候寒凉使人又喜热食,故病多寒束其外而阳热在内,治疗上宜散其外寒,清其内热,即“散而寒之”;针对于具体病证,西北寒凉之地,寒邪客于皮肤之间,腠理闭,汗不出,阳气阻遏不得伸于外而内郁化热,同时阳气阻遏致使体内水液停聚,故“津液充郭”,“形不可与衣相保”(《素问·汤液醪醴论》)而形成水“胀”之病。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寒伤形……形伤肿,……寒胜则浮”,治疗上采用下法,即“下之则胀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薄则通……酸苦涌泄为阴”,此处,下法即为用苦寒药通利二便以泄其内热和停聚的水饮,则“胀”消已。

对于“行水渍之”,相当于“散而寒之”的“散”。据《灵枢·刺节真邪》曰:“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可见,由于外寒导致四肢血脉运行迟缓的手足厥冷可以用“行水渍之”即采用温热之水浸渍以散其外寒,这也符合《素问·汤液醪醴论》治疗水肿病的方法之一,即“温衣”可散外寒。《素问·五常政大论》又曰:“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可见,“行水渍之”可以配合治疗水“胀”病。

2 “东南”因地制宜与“疮”病治疗

“东南”地域“下者气热”,“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茎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灵枢·刺节真邪》),故“其病皆为痈疡”(《素问·异法方宜论》),所以“之温热者疮”,治宜“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具体实施是“汗之则疮已”。具体而言,东南地区气候温热,人的皮肤疏缓,腠理开,汗大泄,阳气易耗散,气候温热使人又多喜冷食,则多里寒证,治疗上宜收敛外泄,温其内寒,即“收而温之”;针对于具体病证,东南温热之地,腠理开,阳热之邪易入,郁炽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肤而形成“疮”疡之病。正如张介宾注:“之,亦适也……之温热之地,则腠理多开,阳邪易入,故为疮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热胜则肿”,治疗早期可采用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汗之则疮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薄则发泄……辛甘发散为阳。”《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曰:“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此处汗法即为用辛温解表药使邪气从汗孔因势利导排出,则邪在肌表的“疮”消已。

对于“强其内守”,相当于“收而温之”的“收”。一方面,《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不管是气候温热还是汗法导致的汗液外泄,除体内阳气和邪气外散外,体内阴液亦会不足,所以疮疡初期,治疗上可选用“酸甘化阴”的药物,阴为阳而镇守于内,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在内,阳之守也。”此外,“酸”还具有“收”之效。另一方面,“强其内守”还体现在疮疡中后期采用益气固表药物,既可以收敛阳气防止外泄,又可以扶住正气托毒外出,最终促进愈合恢复。可见,“强其内守”可以配合治疗“疮”病。

《素问·五常政大论》一方面指出:“东南之气收而温之”和“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的治疗原则;另一方面,针对具体病证指出了“汗之则疮已”。此时,正如田丙坤等[1]指出:“汗法用于疮疡初期,可以宣散郁于肌表的邪气而使疮已,并且注意到地域不同对患病和治疗各异。”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载有“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马望琪[2]认为,“汗之则疮已”是温热之邪在表,疮疡初起,发汗则邪去疮愈;“疮家”指久患大脓大血之疮疡,非邪束表,故不可汗,汗之则痉。笔者认为,既然是在“东南”地域发生的邪在肌表的疮病,“汗之则疮已”则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所实施的早期治疗方法。

3 小结

《素问·五常政大论》从“因地制宜”的角度论述了“胀”、“疮”发生的病机和治疗。西北“气寒气凉”,“适寒凉者胀”,“散而寒之”即“治以寒凉,行水渍之”,则“下之则胀已”;东南“气温气热”,“之温热者疮”,“收而温之”即“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则“汗之则疮已”。然而,在临床运用还应把天、地、人三者和疾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考虑,灵活掌握,方能做到立法严谨,选方用药准确,疗效才能满意。如果片面或机械地看待天时、地理、人体三个因素,非但不会有助于治疗,也许会造成失误。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言:“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

[1]田丙坤,烟建华.《内经》汗法理论溯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0):730-731.

[2]马望琪.“汗之则疮已”与“发汗则痉”辨[J].陕西中医,1991,12(7):335.

猜你喜欢

疮疡水渍腠理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擦玻璃
我帮妈妈擦镜子
论薛己用灸法治疗疮疡的思想特色
崔公让教授赤芍甘草汤内服加疮疡外洗方外洗治疗下肢瘀积性皮炎65例
腠理浅析
水渍
疮疡发病机制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