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无偿献血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2012-01-25张寒梅

中外医疗 2012年21期
关键词:献血者队伍人群

张寒梅

淄博市中心血站,山东淄博 255030

浅谈我国无偿献血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张寒梅

淄博市中心血站,山东淄博 255030

血液是生命之源,在严重贫血、外伤所致的大量失血以及其他一些导致血液成分和血细胞功能严重损伤的疾病情况下,输血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目前临床用血的来源是人体捐献。而捐献血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本文立足实际,着重阐述我国无偿献血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期待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让无偿献血处在一种和谐的互动状态中,保障充足的血液储备、保证临床用血的高质量、有效降低输血风险以及合理减少采供血机构运营成本。

无偿献血;特点;影响因素

血液是生命之源,在严重贫血、外伤所致的大量失血以及其他一些导致血液成分和血细胞功能严重损伤的疾病情况下,输血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有时甚至是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临床用血的来源,目前主要依靠人体捐献。捐献血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之前,临床用血主要来源于有偿供血。多数供血者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卖血所得为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重复多次卖血的现象十分常见。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所供血液的质量以及供血者的身体健康。更加严重的是在河南的文楼村,村民因卖血感染艾滋病病毒,70%的人家里有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毒携带者。同样,也有人通过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感染了艾滋病。有偿供血的弊端显现无遗,无偿献血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自《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实行自愿的无偿献血制度。固定的人群结构、合理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可以保障该地区有充足的血液储备、保证临床用血的高质量、有效降低输血风险以及合理减少采供血机构运营成本。

现将我国无偿献血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1 献血者的人群构成

国内大量的研究表明,无偿献血者年龄多数为18~30岁;献血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献血者以大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农民为主[1-3]。我国《献血法》第二条中,有关于献血年龄的规定:“国家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目前我国献血人群的年龄分布呈偏态,法定年龄范围内低年龄段的献血者较多,高年龄段献血者较少。学生作为献血者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导致献血人群年龄偏低的原因之一。此外,学生作为献血人群的主要构成部分,流动性大并且新旧更替频繁,可能影响献血者队伍的稳定性。高校学生放假回家,献血人群规模骤然缩小,血液库存必然紧张。一些城市曾经经历的“血荒”就与这一因素密切相关。献血队伍结构的失衡必然导致其缺乏稳定性。

2 献血者对献血知识的认知

献血知识的认知主要包括:对献血制度以及相关政策的认知,献血对身体有无影响以及如何科学献血的认知,血液生理基本情况的认知。对我国现行的无偿献血制度以及《献血法》实施时间的知晓情况,多数研究的结果表明,知晓率在30%~45%;对无偿献血的性质和意义的认识情况比较乐观,约80%的献血者能正确认识到无偿献血是公益行为且有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对无偿献血不会传染疾病的正确认知比较低,知晓率在50%左右;对1次献血量和2次献血的最短间隔时间的正确知晓率在40%~60%[4-6]。在献血法实施十多年后,献血知识的知晓率仍然不尽如人意,无疑会影响自愿无偿献血的深入开展。国外的类似研究也表明,公民对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影响其参与无偿献血的行为。目前人们对于献血知识的获取多通过电视、宣传活动、报纸、广播等途径,且不同类别的人群信息来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不同人群选择与之适应的宣传方式才能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达到改变人们对献血知识认知现状的最终目的。

3 献血行为对献血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献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经历的其他事件,多数献血者为初次献血,采血前会担心身体受到损害,担心感染疾病,害怕穿刺疼痛,怀疑采血器材的安全等。在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下,献血者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一般情况下,人们能够克服这种心理反应,完成整个献血过程,并在献血后的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然而,有些人会因心理反应程度过于严重而放弃献血,或者在完成该次献血后心有余悸而拒绝再次献血。有研究表明,心理紧张程度与献血反应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紧张程度低的人,出现的献血反应较轻;心理紧张程度高的人,特别是出现恐惧心理状态的,献血反应程度就严重[7]。此外,献血次数少尤其是初次献血者,其心理反应程度较强,容易发生献血反应。如果在献血时看到整洁有序的采血环境,得到有效的帮助和鼓励,医务人员态度温和、操作熟练,查体-消毒-穿刺-拔针整个采血过程毫无纰漏、一气呵成,这些都会有效减轻或消除献血者的恐惧和紧张心理。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避免献血者的恐慌,而且可以促成献血者再次献血和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

4 临床用血量逐年递增对无偿献血的挑战

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许许多多过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可以通过手术的途径加以治疗,临床手术日益增多。手术规模的不断扩大,输血的需求就会相应的增加。其次,目前对于输血不正确的认知也造成不必要的临床输血,导致过多血液需求的增加。例如,认为只要手术后就应该输血,即使血红蛋白正常也要求输血;或认为患者输血有利于早日康复等。虽然国家极力地倡导无偿献血,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季节性血源紧张及供血短缺情况,组织单位团体献血成为在血液库存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应急方式[8]。这种现状就为无偿献血提出了长久的挑战,要求不断增加无偿献血的总量,保证临床用血的需求。

目前无偿献血的检测项目包括:血型、血色素、转氨酶、乙肝病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HIV抗体。虽然经过严格的检测,但是由于病毒感染在窗口期检测不出的问题,输血感染疾病的风险仍然存在。我国目前艾滋病的发病仍处于上升趋势,肝炎的患病率也很高。因采血、输血等造成的医疗纠纷逐年上升。临床对高品质血液质量的需求,也为无偿献血提出了挑战。建立一支身体健康、富有奉献精神的稳定的献血者队伍已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5 “知-信-行”模式在深入开展无偿献血中的重要作用

“知-信-行”是改变人们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将这一模式应用于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建立稳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中,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为目的。准确客观地宣传无偿献血对于社会及献血者个人的意义,能够起到为无偿献血奠定坚实基础的作用。研究表明,单纯以“利己”或者“利他”为献血动机的献血者并不多见,多数献血者是以“利人利己”的“双赢”的动机来参与无偿献血活动。无偿献血既能帮助别人,有利于建立社会的良好风气;同时也能使献血者本人有所收获。献血者可以获得全面的身体检查,更为重要的是在献血过程中得到珍贵的精神体验,收获或帮助他人的快乐。因此,我们在宣传活动中要讲求策略,既要强调奉献,也应该强调无偿献血活动是一种互惠的活动。人际支持、自我效能和认同感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人的献血意图,而且影响效应很大。如果得到亲戚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人们会更愿意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也更可能保持这种做法,成为固定的献血者。准确客观的科学知识,坚定的献血信念,都是促成无偿献血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在继续扩大无偿献血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和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强化促成无偿献血行为的“知-信-行”通路,因地制宜地采取简单有效的干预措施,使无偿献血成为更多人生活中常态的一个组成部分,保证充足优质的血液供应。

综上,自《献血法》实施后,无偿献血的总量逐年增加。然而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认知还存在很大的误区,献血还没有成为人们的普遍意识和自觉行为。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结构合理的稳定的献血者队伍。多数发达国家的临床用血完全来源于无偿献血,然而,我国目前的无偿献血量还不足以保障全部的临床用血需要。因此,还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结构合理的稳定的献血者队伍的建立,一方面依赖于人们对无偿献血的正确认知,弘扬社会的奉献精神,使更多的人乐于并且敢于参与无偿献血;另一方面,血液管理机构也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更加明晰地向公众展示血液的用途和流向以及血液检测的成本,让无偿献血处在一种和谐的互动状态中。

[1]刘江,谌凤萍.北京地区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结构分析[J].北京医学,2011,33(8):699-700.

[2]陈云光.农村居民无偿献血者基本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54-56.

[3]汪小华,王小万,谷洋.无偿献血人群特征与行为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7,9(4):346-350.

R193

A

1674-0742(2012)07(c)-0183-02

2012-07-02)

猜你喜欢

献血者队伍人群
在逃犯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7666名互助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及献血心理调查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