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探析

2012-01-24陆永辉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卫气灵枢内经

陆永辉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目前临床针灸医师比较重视腧穴针刺深度的探讨及应用,而对经脉针刺深度涉及较少,现笔者不吝陋见,对经脉针刺深度及其临床意义作一探析,以供同道研究参考。

1 《灵枢》经脉针刺深度

经脉针刺深度最早记载见于《灵枢·经水》篇:“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日法天之常……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1]说明经脉的针刺深度 与脉之大小、血之多寡、气之盛衰、热之壮少及经脉受气之道的远近、经气之来的疾缓等因素有关;规定了可度量的中等身材、肥瘦适中和气血充盈不衰之人足六经最深刺六分,手六经最深刺二分;同时指出经脉的针刺深度,可根据患者的年龄、身材、体形等具体情况,“以心撩之”。这说明在定量经脉针刺深度时,应与人体高矮肥瘦相适应,这种因人而异的经脉针刺深度是一种极为科学的方法。

2 《灵枢·经水》、《灵枢·脉度》与《灵枢·骨度》尺寸的关系

《灵枢·骨度》载:“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1]即《内经》时代主要用来测量常人人体各部长短、宽窄、大小的方法是“骨度”,而测量骨的长度,也是为了测量脉的长度。《灵枢·骨度》载:“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1]说明身高七尺五寸的常人,头颅大骨围、胸围和腰围等长度。《灵枢·脉度》载:“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日: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一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三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1]由于骨度定了,脉度也就定了,经脉的长度也是根据“七尺五寸”的常人而设定的。《黄帝内经》这部书形成于西汉时期[2],中国秦代就统一了度、量、衡,所以《灵枢·经水》、《灵枢·脉度》与《灵枢·骨度》的尺寸应该是相一致的。

3 《灵枢·骨度》与现代尺寸的关系

《骨度研究》从文献考证,推算出《内经》时代常人平均身高7尺5寸,合现代149.325 cm;所使用尺制为战国时代周制尺,1尺相当于现行公制 19.91 cm[3]。另据考订,认为秦与西汉的1尺,等于23.1 cm[4]。由于考据的朝代不同,所以给出的测量数据也不同,周制尺与秦汉尺相差约4 cm。若《内经》记载的1尺约等于19.91 ~23.1 cm。即1 分约为1.991~2.31 mm,如刺入1分,约为2~2.3 mm。根据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法灸法学》“毫针的规格”,“1寸”毫针针身等于“25 mm”[5]。所以,《灵枢·经水》经脉针刺深度1~6分即约2~14 mm,既使是根据人体高矮胖瘦,“以心撩之”,通常使用1寸毫针足矣,说明《灵枢·经水》经脉针刺深度是比较浅的。

4 《灵枢·经水》经脉针刺深度比较浅的理论依据

《灵枢·经脉》载:“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说明经脉循行于人体“分肉之间”形成。而《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灵枢·经脉》曰:“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说明“卫气”散布于全身皮肤腠理之中,筋骨分肉之间。上述“经脉”与“卫气”、“皮肤之中”与“分肉之间”,其部位是比较浅的。又《灵枢·禁服》曰:“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于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藏,外刺六府,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把“审察卫气”提升到了“为百病母”的程度,认为这是治疗百病的根本。而《素问·五脏生成》曰:“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说明经脉腧穴是“正邪共会”之所,针刺治疗疾病是“激发卫气”和“祛除邪气”。所以,《内经》时代经脉针刺深度比较浅,还是有其理论和实践基础的。

5 《灵枢》经脉针刺深度的临床运用

《灵枢·邪客》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扦皮开腠理。”即当针刺入经脉腧穴时,具有“扦皮开腠理”的作用,以激发经脉腠理的“卫气”,祛除“邪气”,来防治疾病。又《针灸大成》曰:“百病所起,皆起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是以刺法中但举荣卫,盖取荣卫逆顺,则皮骨筋肉之治在其中矣。”[6]说明“百病”与“荣卫”有关,这与《内经》的理论一脉相承,针刺“但举荣卫”,可以激发人体的经气,输布卫气,疏通经络,驱除病邪,治疗皮骨筋肉之疾。而笔者在临床中运用《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按照《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来调节肝、脾胃、大小肠经脉经气和卫气,扶正驱邪,调整中焦脾胃与肠腑功能,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7]。说明《灵枢》经脉针刺深度不仅可以治疗皮骨筋肉之疾,而且能够治疗五脏六腑之病。

综上,《灵枢》所记载的经脉针刺深度,对于激发人体经气、疏经通络、调理荣卫、增强人体防御功能、防治疾病,是一个很理想的针刺深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因此,使用针灸来防治疾病,遵循《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灵枢经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33-157

[2] 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

[3] 王毅刚.针灸度量标准的改革与建议[J].中国针灸,2004,24(8):591

[4] 邱隆.中国历代度量衡单位量值表及说明[J].中国计量,2006,10(10):46

[5] 奚永江.针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8

[6] 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35

[7] 陆永辉,唐旭东.《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中国针灸,2011,31(11):975 -977

猜你喜欢

卫气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