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吞咽障碍60例

2012-01-24司书凯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27期
关键词:延髓风池中风病

司书凯

中风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死或脑出血。脑梗死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1]。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2]。中风是临床上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3]。中风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是并发症最多的疾病之一。诸多的并发症严重的影响该病康复和生活质量。因此,中风并发症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针灸在此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2010年8月-2011年8月笔者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吞咽障碍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35~70岁,平均52岁。对照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40~65岁,平均55岁。两组患者均发病后即入院治疗,CT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吞咽障碍甚者给予鼻饲。

1.2 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腧穴组成:双侧风池、完骨、翳风,咽后壁点刺。风池、完骨、翳风均向喉结方向斜刺,进针2~2.5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 r/min,行手法1 min,双手操作同时捻转,留针30 min。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将舌体压下,使咽后壁充分暴露,用3寸粗针在患者咽后壁两侧点刺8点[4]。2次/d,10 d为一疗程,持续3个疗程。对照组中风病常规对症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撤鼻饲,正常饮食。显效:撤鼻饲,流质饮食,或吞咽进食时间缩短,或吞咽进食种类多样。无效:吞咽障碍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39例(65%),显效19例(31.67%),无效2例(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15例(25%),显效20例(33.33%),无效25例(41.67%),总有效率5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1972年设立的治疗中风病的方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石学敏院士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及深厚的理论基础归纳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发为中风,其中“神”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因此,中风病无论有无神志障碍均可视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明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中风病病机中之“神”是“元神”、“脑神”,所以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治法直接定位为“醒脑开窍”。中风病传统针刺治疗原则是急性期“平肝潜阳、镇肝息风”;稳定期及后遗症期为“疏通经络”。取穴多沿用“风取三阳”、“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以取阳经穴为主,传统针刺法对改善肢体功能有一定的疗效,但在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改善脑功能等方面作用则不明显。“醒脑开窍”针刺法以阴经穴为主;以督脉穴为辅,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规范腧穴操作,确定了腧穴位置、进针深度、针刺方向、施术手法、施术时间、针刺效应及针刺最佳间隔时间。

吞咽、迷走神经彼此临近,有共同的起始核,常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称延髓麻痹[5]。吞咽障碍即包括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后,上运动神经元性的假性延髓麻痹,也包含脑干延髓梗死,疑核本身功能减退后,下运动神经元性的缺血性延髓麻痹,现在统称为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是中风病最多见的并发症之一,至今为止仍然是现代医学无法积极治疗的疑难病症,消极的支持疗法,不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往往因为感染、营养等多种原因,导致患者死亡。试验研究证明,醒脑开窍针刺法有以下作用:(1)降低血液的黏滞性:经针刺后,血液的粘滞性显著降低,血流阻力减少。(2)改善血液的凝聚性:经针刺治疗后,血液凝聚性明显降低,特别是血小板的凝聚性下降。(3)改善血液的浓稠性:经针刺后,患者的红细胞压积明显改善,血液浓稠性明显降低,血液流动性增加,脑供血得以改善。(4)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的微循环状态,这对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受损脑组织的缺氧缺血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5)对颅脑供血需求有良性的调整作用,可使颅底动脉血流异常程度减轻,供血程度趋于正常[6]。风池、完骨,均为胆经近脑的腧穴,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之经气升则十一经脉经气随之而升,风池、完骨、翳风三穴既是近脑的腧穴,又可率十一经气血上升濡脑养髓,髓海充实则元神安使,同时三穴共为少阳、中枢之脉,具有通利枢纽之功。所以,风池、完骨、翳风共奏养脑髓、通脑窍、利机关之效。咽后壁点刺为局部刺激,有很好的提高咽后壁神经反应的作用。

[1] 张征,李晓军,赵秀玲.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6):36.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8.

[3]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8.

[4] 齐鲁石氏中风单元疗法高级培训班讲义[M].济南: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信息研究所,2010:27.

[5] 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9.

[6] 石学敏.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2-185.

猜你喜欢

延髓风池中风病
神经内镜经小脑延髓裂治疗脑干背面和四脑室梗阻性出血的临床观察
延髓梗死远期不良预后的影像学分析
延髓不同区域梗死的预后分析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墨风池诗词选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