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美芬治疗急性乙醇中毒49例
2012-01-23孙志红
周 波,孙志红,任 芳,张 彬
(重庆市中山医院急诊科,重庆 400013)
急性乙醇中毒是急诊科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在节假日较多见。为提高急性乙醇中毒的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笔者对中重度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纳美芬,明显缩短了患者昏迷时间,在抢救过程中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乙醇中毒患者89例,其中男68例,女21例;年龄18~62岁,平均31岁;均符合乙醇中毒诊断标准及分度。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液中乙醇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温清水洗胃治疗,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均予吸氧,检测生命体征,并静脉补液、高渗糖、胰岛素、维生素C、维生素B、胃黏膜保护剂,加用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昏睡者首剂纳洛酮0.4 mg滴入莫非氏管;昏迷者首剂0.8 mg加5%葡萄糖溶液20 mL静脉注射,继之给予1.2~2.0 mg加5% 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最大剂量至4.0 mg。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盐酸纳美芬(灵宝市豫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昏睡者用盐酸纳美芬0.1 mg加5%葡萄糖溶液250 mL;昏迷者首剂盐酸纳美芬0.1 g从莫非氏管静滴,继之给予纳美芬0.1~0.2 mg加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呼吸、血压、心率、瞳孔、意识变化,主要观察意识情况,每5 min记录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意识清醒时间[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症状缓解时间治疗组为(1.3±0.5)h,对照组为(3.2±0.7)h;后遗效应消失时间治疗组为(4±0.5)h,对照组为(12±0.8)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酒精进入人体后约90%在1 h左右被吸收入血。急性乙醇中毒是指短期内饮入过量乙醇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的状态,可造成严重的肝毒性,重度中毒可诱发心血管系统疾患或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急性乙醇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但若及时救治,可使患者转危为安,减少并发症。
目前,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报道较多,但其半衰期(1.3 h)短,临床需要反复、多次给药,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3]。盐酸纳美芬因与受体的结合力高、半衰期(10.3 h)长、使用方便(每天1~2次)等特点广泛用于急性乙醇中毒的救治。纳美芬是阿片受体阻断剂,同时具有快速阻断内源性和外源性阿片类物质,对神经、内分泌、呼吸及心血管等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纳美芬静脉注射2 min即可产生受体拮抗作用,5 min内可阻断80%的大脑阿片受体,拮抗急性酒精中毒时增高的β-内啡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可以防止和逆转乙醇中毒,从而促进催醒与解除乙醇中毒[4]。该药生物利用度高,持续时间长,可缩短病程,长期应用不产生依赖性,可促进患者意识清醒,降低病死率[5]。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纳美芬急诊抢救早期的急性乙醇中毒疗效肯定。
[1]王洪亮.纳美芬治疗感染性休克的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6):351-353.
[2]王成桓,肖燕兰,白 涛,等.社区医疗机构急性乙醇中毒626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1 327.
[3]Dixon R,Howes J,Gentile J,et al.Nalmefene:intra-venous safety and kinetics of a new opioid antagonists[J].Clin Pharmacol Fher,1986,39(1):49-53.
[4]章 成,黄文祥,罗 涛,等.盐酸纳美芬注射液药代动力学[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34(9):1 250-1 253.
[5]任爱国.纳美芬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解放军医学情报,1996,10(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