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肝三系统检测项目的评价

2012-01-23刘桂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9期
关键词:滴度乙肝宿主

刘桂珍

1 表面抗原(HBsAg),抗体(抗HBs)系统

1.1 表面抗原(HBsAg)HBsAg存在于Dane颗粒的外壳部分和小球形颗粒中,有一种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和两对亚型决定簇d/y和 r/w,组成 adr、adw、ayw、ayr四种不同的亚型。我国主要以adr亚型为主。当HBV感染宿主后,HBsAg在肝细胞浆内质网池中复制装配,多余的HBsAg释放至体液和组织中,血清中可高达0.5 mg/nl。研究认为血液中乙肝抗原在10-9滴度时,通过输血可使受血者感染乙肝,而滴度在10-4时可使受感染者发病[1]。

血清中HBsAg的检出是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认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或转氨酶增高前2~8周,血内即可测出Dane颗粒和HBsAg,最早出现日期为NBV感染后3 d,临床症状达到最高峰时,HBsAg呈最高滴度。患者出现肝炎症状十三周后,血清中HBsAg滴度迅速下降,大约5% ~10%的患者在疾病发作后4~5个月内HBsAg转为阴性。目前公认,HBsAg完全消失标志着患者已进入恢复期。但若为急性乙肝的患者于发病后六个月HBsAg血症不消退,无论症状是否消失,均有可能成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变的可能,或者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值得注意的是:HBsAg携带者亦可能在某一时期发生变化而转变成各类肝炎患者。HBsAg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约占70%(49~98%),对诊断乙肝有一定局限性,必须同时检测抗-HBC、抗HBC则可修正HBsAg检测所获得的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特别是HB-sAg消除较早的患者,当发生临床症状就诊时,HBSAg已转阴,其自然阴转率约为5~10%。

1.2 抗乙肝表面抗体(HBs) 抗-HBs是宿主受到HBV感染后产生免疫能力的保护性抗体,为乙肝进入恢复期的标志,也作为既往感染的标志。抗-HBs对宿主的保护性并非绝对,若抗-HBs滴度低或HBV攻击剂量大时仍可感染。研究表明:仅单项抗-HBs阳性,尤其是低水平者(S/N比值<10)不一定表示既往感染HBV或对HBV有免疫力。一般认为,宿主受到 HBV感染,在 HBsAg消失后0~110 d,约有80%患者血清中出现抗-HBS,大多数患者抗体可持续六个月至三年。但若HBsAg不消失而出现抗-HBS。此并非病情好转的标志,抗-HBS的出现应该是由HBsAg阳转阴的过程中产生,而不应及早的出现和效价迅速上升,过度的产生抗-HBS将会使患者肝脏严重受损。理论推测:由于脾脏是产生抗体的主要部位,大量产生的抗-HBS可能存于门脉血液中,感染HBV的肝细胞在T细胞攻击下坏死,稀放HBsAg过量的抗-HBS,和HBsAg在肝窦状腺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局部发生反应,引起肝组织内局部缺血性坏死。近来还发现,即使HBsAg消失后和在抗-HBS出现后很长时间内,HBV(Dane)仍然遗留在血中。这就提示患者即使抗-HBS出现,也要定期化验观察。

2 核心抗原(HBcAg)核心抗体(抗-HBC)系统

2.1 乙肝核心抗原(HBcAg)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位和乙肝患者的肝细胞核内。乙肝核心抗原的存在,标志着HBV的复制,但由于HBcAg很少游离于血液中,血循环中尚未检出游离的HBcAg,目前可用超速离心法或特异性兔疫沉淀法将HBV沉淀,再用去垢剂裂解外壳,使HBcAg稀放,可从血清中直接检出,由于一般实验室很难做到这一步。故对HBcAg的临床意义报道不多,值得指出的是,乙肝核心抗原在慢性患者中出现,多提示预后不良。

2.2 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当宿主受到HBV感染,HB-sAg检出后的2-4周内,即血清中可检出抗-HBc,通常在乙肝急性期,恢复期。HBsAg携带者的血清中均可检出,为原发性应答反应,非HBV的中和抗体,不具有保护性,但这种抗体的检出是表示HBV在肝内持续复制或既往感染的标志,一般认为,低滴度的抗-HBc阳性,多属既往感染,常为单独抗-HBc阳性。高滴度抗-HBc阳性,多属现症患者,提示体内HBV复制活跃,且常与HBsAg阳性共存,它是机体细胞损伤和HBV在肝细胞内增殖的指标,目前认为,抗-HBc和HBsAg同时阳性的临床意义与HBsAg阳性相同,而抗-HBc和抗-HBs同时检出并具有水平时,为患者完全恢复的标志。仅抗-HBc阳性,可能是处于HBsAg向抗-HBs、HBeAg向抗-HBe过渡的“窗口期”。而当抗-HBc与HBeAg同时阳性时,该患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低滴度的抗-HBc在体内持续存在时,表示抗-HBc具有免疫性。但即使HbsAg阴性,仍可能具有传染性。据临床资料报道:抗-HBc在各型乙肝中的检出率为82.7%[2,3]可见抗-HBc的检测对于确定其病源有重要意义。

3 乙肝e抗原(HBeAg)抗体(抗-HBe)系统

3.1 乙肝e抗原(HBeAg) 近年来认为,HBe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是C基因(HBcAg基因)的编码产物。当HBV感染宿主时HBeAg的检出早于GPT(谷丙转氨酶)升高,并在恢复期消失,它的出现往往伴有DNAP(DNA多聚酶)活力增高以及血清中存在完整的病毒颗粒(Dane颗粒)。所以e抗原与Dane颗粒及DNAP之间的伴随关系足以说明e抗原可作为体内HBV复制以及其有传染性的又一指标。有文献报道,HBeAg阳性血清中80%含有Dane颗粒。在HBV急性感染时,HBeAg可呈一过性阳性,一般认为无临床意义。在HBeAg持续阳性表示为HBV慢性感染,且常提示有肝损害,如e抗原阳性并伴GPT升高和DNAP活力升高,对于慢性肝炎的严重性和病程来说,多提示预后不良。一般认为,HBeAg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但也有少数病例HBsAg滴度很高,而HBeAg却阴性,这可能因病毒进入“非复制相”,HBV-DNA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于宿主细胞中,仅能产生 HBsAg,而不产生 HbeAg[1],值得注意的是,病毒DNA与肝细胞DNA发生整合后可能会发生癌变。但必须强调上述关系并非绝对,e抗原在肝功能及肝活检均正常的无病状带毒者血清中也可检出。HBeAg的检出率为:慢活肝>肝硬变>慢迁肝>急性肝炎>HBsAg携带者。

3.2 乙肝e抗体(抗-HBe) 抗-HBe是HBeAg在免疫反应中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能中和病毒,具有保护性,比抗-HBs出现早。从HBeAg转变为抗-HBe常在乙肝恢复以前,反映宿主已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被认为是HBV复制已经停止或减弱的指标,抗-HBe主要存在于HBsAg阳性携带者及迁延稳定或恢复期肝炎患者的血清中,但抗-HBe不能作为一种安全的指标。据临床资料报道:44例HBsAg阴性而抗-HBe阳性的病例,检出DNAP活性12例(27.3%)。在HBV与δ因子双重感染时,抗-HBe阳性率升高达60% ~80%。有人观察到乙肝患者约有50%能产生抗-HBe,并且产生抗-HBe者,同时有ATP水平升高,应特别注意原发性肝癌的可能[4]。

[1]杨振华,倪培华,史学娟.临床检验杂志,1983,21(5):284.

[2]陈远林,秦立新,张仁生.检验与临床,2004,22(1):45.

[3]王建华.流行病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4]张卓然.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

猜你喜欢

滴度乙肝宿主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抗核抗体荧光模型与滴度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分析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抓住自然宿主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