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治疗中晚期癌痛51例
2012-01-22段巨涛马少军
段巨涛,马少军
天津市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天津300100)
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阿片类药物是治疗癌痛的最主要药物,但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镇痛疗效逐渐下降,毒副作用显著增加。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国内目前唯一具有靶向镇痛作用的非甾体类药物。我院于2009年11月—2011年3月应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治疗51例中晚期癌痛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41~84岁,平均(61.5±2.6)岁。肿瘤类型:肺癌7例,胃癌10例,大肠癌8例,肝癌5例,胰腺癌8例,胆道癌5例,腹膜后恶性肿瘤2例,卵巢癌2例,宫颈癌1例,膀胱癌1例,恶性淋巴瘤1例,前列腺癌1例。合并有不完全肠梗阻16例,骨转移6例,胸腹水13例。按单双日半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明显差异,疼痛强度亦无显著差别(P>0.05)。
1.2 疼痛强度分级采用数字分级法[1],将疼痛强度分为0~10分: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虽有痛感仍能正常工作,睡眠不受干扰;4~6分,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服用止痛剂;7~10分,重度疼痛,疼痛剧烈,睡眠严重受到干扰,须服用止痛剂。51例疼痛强度为中、重度。
1.3 治疗方法两组均口服美施康定,从10 mg开始,每次间隔12 h;疼痛强度增加时,对照组逐渐增加剂量,最高至每天120 mg。疼痛仍不缓解,肌注吗啡(5~10 mg,每次间隔4 h)止痛;治疗组不增加美施康定剂量,待疼痛强度增加时,则给予生理盐水100 mL、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100 mg静脉点滴,2次/d。如患者仍不能忍受疼痛,肌注吗啡。
1.4 疗效评定按WHO评定标准给予评定。完全缓解(CR,疼痛强度减少91%~100%):无痛;明显缓解(PR,疼痛强度减少61%~90%):疼痛较给药前明显减轻,睡眠基本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部分缓解(MR,疼痛强度减少31%~60%):疼痛较给药前减轻,仍有明显疼痛,睡眠受干扰;无效(NR,与治疗前比较,疼痛强度减少小于31%,与治疗前比较无缓解或者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强度用药均超过1周,两组疼痛强度均显著下降,治疗组镇痛强度较对照组显著(见表1)。治疗组起效比对照组迅速,持续镇痛时间无明显差异(见表2)。对照组吗啡控释片剂量从用药第2 d开始增加,至第7 d,用药量增加34.8%;第14 d,剂量增加45.5%,有7例需要肌注吗啡加强镇痛。治疗组吗啡控释片剂量未增加,有5例间断肌注吗啡镇痛。治疗组在合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后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头晕、嗜睡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别(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数字疼痛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数字疼痛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n 23 28治疗前(PI)5.11±1.25 5.18±1.07治疗后(PI)1.92±0.83 1.37±0.76a强度差(PID)3.12±1.15 3.97±0.96a
表2 两组患者镇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镇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n 23 28起效时间(min)19.56±6.78 16.14±3.42a持续缓解时间(h)7.24±1.98 7.56±2.17
表3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阿片类药物是治疗中晚期癌痛的主要药物,但在长期应用后,逐渐出现耐药、镇痛疗效下降等,需要增加用量来达到止痛目的。随着用量增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会显著增加,严重者会出现药物蓄积中毒,如精神恍惚、嗜睡、呼吸抑制等。因此在不增加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同时,又能达到镇痛疗效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方法。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脂微球为药物载体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靶向性,易于跨越细胞膜,促进包裹药物的吸收,进一步缩短起效时间[2]。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疗效下降,与神经敏化机制有关。由于肿瘤压迫、阻塞或浸润等各种因素,造成的炎性反应会出现神经敏化,导致痛阈下降,且这种痛觉过敏更容易发生在使用阿片类药物者身上。而前列腺素起到放大器作用,将疼痛刺激扩大数倍,使疼痛强度剧烈增加[3]。氟比洛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镇痛作用,并提高痛阈,从而使阿片类药的用量减少。文献报道,氟比洛芬酯用于癌痛治疗有效率达71.05%[4]。本研究中,治疗组每日静脉点滴50~100 mg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在不增加吗啡用量的前提下,起效时间加快,镇痛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在用药7 d时吗啡日剂量增加34.8%,14 d时增加4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之明显上升。治疗组未发现有胃黏膜刺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可能与常规使用抑酸药物、观察例数少、观察时间短等有关。
[1]胡长耀,于世英.肿瘤临床诊疗指南[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364.
[2]段砺瑕,李晓玲.氟比洛芬醋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4,13(9):851-852.
[3]张华,周泽健,庄文行.氟比洛芬酯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无效中的应用评价[J].广东医学,2009,30(3):467-468.
[4]欧阳学农,王文武.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对癌症疼痛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5):2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