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剥内扎皮桥减压术治疗环状混合痔30例
2012-01-22李在峰
李在峰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外二科(淮南 232007)
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存在术后肛门疼痛剧烈、水肿、残留皮赘和痔核的缺点,并可发生肛门狭窄和大便失禁等并发症。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采用外剥内扎皮桥减压术治疗环状混合痔30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Ⅲ期以上内痔环状混合痔共60例,男36 例,女24 例;按就诊顺序分成两组,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均在两年以上,排除伴有肛瘘、肛裂或肛乳头状瘤及手术禁忌症。
1.2 治疗组术式 采用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观察痔核形态、大小、脱垂程度、数目及分布情况,尽可能将内痔复位。充分扩肛,用鼠齿钳夹起突出的痔核,沿外侧做放射状切口,剥离痔核至齿线以上约0.5 cm,用血管钳钳夹痔核根部,以7 号丝线分别予缝扎、结扎,剪除多余痔核组织。同法处理其他部位突出痔核,注意保留痔核之间的皮肤作为皮桥,每次最多处理3~4个痔核,防止术后肛门狭窄。同时将肛管黏膜、齿线和肛管皮肤尽量向上推挤复位。有肛缘隆起增生的皮赘,或皮下血管隆起明显者,再在该处用刀片做一细长切口至齿线,剥离清除皮下增生的结缔组织和曲张的静脉丛,修整创缘,不予缝合,使创面呈细小的引流创口。肛内置凡士林纱条,塔型纱布加压包扎。术后给予半流质饮食1 周,控制排便48~72 h。排便后以金玄寻熏洗剂坐浴,每日清洁换药1次。
1.3 对照组术式 常规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不处理肛缘隆起增生的皮赘或皮下血管隆起明显部位。
1.4 观察项目 观察治愈时间、疼痛、水肿、残留皮赘或痔核。随访继发性出血、肛门形态、肛门狭窄、肛门感觉、大便失禁及黏膜外翻。术后疼痛:24 h内可忍受为轻度疼痛;24 h内口服止痛药为中度疼痛;24 h内肌注杜冷丁为重度疼痛。
1.5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制定。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好转:症状改善,痔核缩小或萎缩不全。未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随访6个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 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 <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30例中,28例治愈,2例好转;对照组26例治愈,4例好转。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观察项目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观察项目比较
两组随访均未发现继发性出血、肛门变形、肛门感觉异常、肛门狭窄、大便失禁及黏膜外翻。
3 讨论
外剥内扎术作为经典的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法,临床上应用广泛。该法部分切除肛垫,治疗效果好,但术后往往容易发生疼痛、创面水肿、出血、术后残留皮赘、痔核及复发等并发症。创面愈合较慢,黏膜完全覆盖常需要4 周以上。过多的切除混合痔,可引起肛垫缺失、肛管皮肤缺损、肛门狭窄、血液回流不畅。为了避免手术引起肛垫缺失、肛门狭窄,过去通常要保留部分小的痔核,从而使部分患者有残留痔核,留下了再次手术的隐患。目前人们也对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式进行了多种的改进,如毛洁松[1]采用内痔结扎矫形皮瓣加侧切术,刑云丽等[2]采用内套外剥齿状线保留术,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我们采用的外剥内扎皮桥减压术,通过临床设计和观察,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外剥内扎术的缺陷。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⑴主切口以肛周突出最明显的痔核做外剥内扎术,不过多切除肛垫组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肛管皮肤和肛垫组织,基本恢复了肛管的支持结构,使术后肛门生理、解剖关系接近正常,减少了肛门狭窄等后遗症的发生。⑵减压切口细长,不切除作为皮桥的皮肤组织,深浅适度,即充分引流,减少水肿发生,又具有损伤小、术后愈合快的优点。⑶术后疼痛减轻,减压切口减轻了肛门括约肌痉挛引起的疼痛,有效地缓解肛门排便时的压力,术后疼痛明显减轻。⑷术后残留皮赘、痔核少,主切口切除了大的痔核,减压切口破坏了小的痔核组织,避免了术后残留皮赘及痔核,降低了再次手术的几率。我们认为,该术式是在传统外剥内扎术式基础上进行改进,较好地保护了肛管上皮及肛垫组织,避免了肛管狭窄的发生和皮赘及痔核的残留,是治疗环状混合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1]毛洁松.内痔结扎矫形皮瓣加侧切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研究[J]. 中国肛肠病杂志,2005,25(3): 24-25.
[2]刑云丽,杨巍.内套外剥齿状线保留术治疗混合痔临床观察[J]. 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