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的超声诊断(附60例声像图分析)
2012-01-16杨延江袁沛珠叶转南黄凤娣梁志敏
杨延江 袁沛珠 叶转南 黄凤娣 梁志敏
广东省东莞市道滘医院B超室,广东东莞 523176
胎盘早剥的超声诊断(附60例声像图分析)
杨延江 袁沛珠 叶转南 黄凤娣 梁志敏
广东省东莞市道滘医院B超室,广东东莞 523176
目的 探讨胎盘早剥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间的差异,提高确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12月我院临床病理确诊的60例胎盘早剥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 产前超声诊断符合率85.0%(51/60),Ⅰ度与Ⅱ、Ⅲ度胎盘早剥的超声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超声诊断胎盘早剥符合率较高,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彩超血流显像有助于减少漏误诊现象。
胎盘早剥;超声检查;临床病理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1]。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起病急、发展快,常伴有腹痛、阴道出血、贫血或胎心异常、消失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母婴预后(围产儿死亡率高达36.5%~55%)。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临床病理确诊的60例胎盘早剥病例资料,比较其超声声像图表现与临床病理结果,旨在提高胎盘早剥的认知率和产前诊断率,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7月-2011年12月期间本院住院分娩或剖宫产并经临床病理确诊的胎盘早剥孕22~40周胎盘早剥60例,所选病例产前均常规行超声检查。本组60例孕妇中,年龄23~33岁,平均26.5岁。临床表现包括:单纯阴道流血或腹痛13例,腹痛伴阴道流血或下坠感19例,胎心异常16例(胎心变异9例,胎心消失7例),宫缩强直、板样腹12例。
1.2 检查方法
检查仪器为日立EUB-2000型超声诊断仪、西门子ACUSON x-15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 MHz。取平卧位及侧卧位,经腹扫查,依照产科常规进行胎儿测量后,重点观察胎儿、胎盘、胎心、羊水的超声表现,检查孕产妇有无胎盘前置、低置,以及胎盘与子宫壁间是否存在异常回声,分娩后经病理确诊。注意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胎盘内血流信号,以及胎盘后低回声区、胎盘边缘异常回声区等处的血流信号。胎盘早剥分类采取Sher分度法[2]。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超声在胎盘早剥严重程度与B超诊断符合率的相关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超声表现
与病理检查结果比对,本组60例胎盘早剥患者超声声像异常51例(85.0%),未见异常9例(15.0%)。声像图异常主要由于胎盘剥离时间、血液破入羊膜腔、血肿形成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有不同的声像改变,表现为:①胎盘增厚22例:胎盘剥离面呈团状局部增厚,厚度约5~7 cm,绒毛板向羊膜腔内隆起,剥离面约1/3~2/3。CDFI显示胎盘局部增厚处或剥离部位未见彩色血流信号。见图1。②胎盘上缘或边缘血肿13例:血肿部位呈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液性暗区,伴有细密光点,CDFI检测显示液性暗区内无彩色血流信号。见图2。③胎盘后血肿6例:胎盘与子宫壁间多表现为不规则稍强或低回声区混合回声团(低、无回声内部夹杂强回声),胎盘与血肿之间界限清晰;CDFI检测可见胎盘实质内及基底部血流信号减少。局部低回声区内无血流信号,正常胎盘区域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④混合性团块5例,声像图提示扫查区域大部分分布有团状混合性块物,可见细密光点;CDFI检测未见明显血流,剥离面超过2/3,属于严重的胎盘早剥。⑤胎盘后条状液性暗区2例,胎盘局部基底层发现有与宫壁分离的长条状液性暗区,内无彩色血流信号。⑥羊水中凝血块2例:羊水回声异常,内见形态不规则强回声漂浮物,无彩色血流信号。
图1 胎盘增厚(左:胎盘增厚二维声像图,右:CDFI提示血流明显减少)
图2 胎盘边缘血肿(胎盘边缘可见稍强回声光团:白箭头指示)
2.2 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检查的比较
经病理检查确定胎盘早剥Ⅰ度15例,Ⅱ度22例,Ⅲ度23例,产前正确诊断符合率依次为诊断符合率为66.7%(10/15)、86.4%(19/22),92.3%(22/23),Ⅰ度与Ⅱ、Ⅲ度胎盘早剥的超声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1 胎盘早剥超声表现与临床病理对比[n(%)]
2.3 母婴结局
顺产9例,宫产48例,剖宫产伴次全子宫切除3例。产前胎儿宫内死亡和产时流产各1例,新生儿窒息8例,预后良好,60例孕妇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二维灰阶超声是目前胎盘早剥产前诊断的首选辅助检查手段,对于胎盘增厚、胎盘后血肿等典型声像图表现一般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本组病例超声声像异常的几种图像与其他文献报道[3-4]的基本一致。但对于早剥面积较小、不典型的或隐性出血的胎盘早剥图像往往可能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综合本组研究中漏误诊病例病理检查结果及其它文献[5]报道来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后壁胎盘剥离面积较小,血肿、临床症状不典型。本组中就有4例因胎盘剥离面积小,剥离面<30 mm×30 mm×20 mm,且临床症状轻微,以致超声诊断漏诊。②剥离面有大凝血块弥漫分布,声像图表现为均匀强回声,易误视为正常位置的胎盘。③胎盘上缘或边缘血肿所表现出的液性暗区,常误诊为胎盘液性肿块或胎盘绒毛血管瘤。以上声像图改变都应在超声诊断予以重视。
为提高产前超声检查的准确度,本组研究在使用二维超声检测胎盘解剖结构、物理性质等信息外,还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综合观察了孕产妇胎盘部位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检查结果显示,应用CDFI检测可有效地鉴别胎盘早剥的有效方法,本组60例胎盘早剥患者超声诊断符合率即达到85.0%(51/60)。正常的胎盘内由于螺旋动脉的分布可见丰富的彩团样血流信号,胎盘内可见静脉窦彩团,前壁、侧壁胎盘羊膜与绒毛板间分布血管,后壁胎盘子面羊膜绒毛板间可见血流信号,发生胎盘早剥时,以上正常的血流信号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主要反映为血肿或早剥区域的彩色血流信号消失。
总体来看,二维超声与CDFI的结合使用能准确、清晰地反映出胎盘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血流特征,对减少胎盘早剥误漏诊情况的发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胎盘早剥声像图异常程度与血肿形成大小、早剥时间长短存在有密切联系,由于早剥面积较小或出血量低,超声现象可能提示正常,本组研究中Ⅰ度胎盘早剥产前超声诊断符合率即明显低于Ⅱ、Ⅲ度患者(P<0.05)。因此,对于不能确诊或需鉴别诊断者应结合临床和CDFI仔细辨认,必要时行超声追踪复查,观察病情发展,减少漏误诊现象的发生。
[1]朴京玉.胎盘早剥的超声诊断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470-5471.
[2]朱豪辉.胎盘早剥80例超声诊断分析[J].中外医疗,2011,34(15):181.
[3]杨洁莹.超声诊断胎盘早剥23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2):152.
[4]彭莲红,刘冬梅.超声诊断妊娠高血压疾病并胎盘早剥30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6):427.
[5]张久力.超声在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不典型胎盘早剥中的应用4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981.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placental abruption(analysis of 60 cases)
YANG Yanjiang Yuan Peizhu Ye Zhuannan Huang FengdiLiang Zhimin
B-ultrasound Department,Daojiao Hosipital in Dongguan,Guangdong Dongguan 523176,China
ObjectiveTo Study of distinction between ultrasonography and clinical pathologic diagnose in placental abruption,improved the rate of correct diagnosis.MethodsTo analyzed ultrasonic characteristics diagnose of 60 patients diagnosed as placental abruption from July 2010 to Dec 2011 in our hospital.ResultsThe sensitivity of ultrasonography diagnosis was 85.0%(51/60).Comparison ofⅠand Ⅱ,Ⅲ degree of placental abruption of placental abruption in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ultrasound diagnosi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or P<0.01).ConclusionThe coincidence of ultrasound in diagnosis of placental abruption is higher,comprehensive analysi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CDFI will help to reduce the misdiagnosis phenomenon.
Placental abruption;Ultrasonography;Clinical pathology
R445.1
A
1674-0742(2012)07(c)-0173-02
2012-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