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案例引发的课堂氛围浅析
2011-12-29廖丽珠
成才之路 2011年16期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是一节课成功的保证。但是,课堂氛围的组成是多方面的,教师的亲和度、学生能力的正确估计、授课时间的合理安排、恰当教学方法等都会造成影响。由对课堂案例的剖析来促进课堂氛围的反思,能避短而有效促进扬长。
关键词:案例;课堂氛围;浅析
案例: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找规律》一课已经备课很久,课前根据本班情况教案及课件也已修改数次,上午时间一到,我就胸有成竹地拉开序幕,愉悦的问题情景很快吸引孩子,专心听讲、积极举手、踊跃发言、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课堂氛围一潮高过一潮,教学环节非常流畅,新课学得快而好。进入巩固练习“开火车”环节,课前预设时想象这个环节应该是本课高潮,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快速而准确地报出答案,让听课者见证本班良好的数学功底及本课教学的成功。我甚至开玩笑地说:咱今天开的不是普通火车,而是最先进的动车。各组争先恐后地举手,我的眼神快速比较各组实力,选出自以为会很顺利完成任务的优秀组。孩子们很快安静下来,期待大屏幕上习题的出现。答案都正确,只是每次等待答案的时间太漫长。看着我焦急的眼神,轮流站起来的同学轮流涨红着脸,越是急越说不出答案,其他学生也跟着急了,禁不住在下面轻声叫着,天啊!怎么会这样?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这个环节总算过了,其他环节都好,整节课在预设的时间完成,课后众人评价挺高,但我自己就是有一根软软的鱼翅卡在喉咙的感觉。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都在反思这个问题,由此也想到了同事们常常谈到的:一节课下来老师总在唱独角戏,问了几回都没人回答,课堂氛围不热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现将由以上案例反思后的几点浅见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课前正确估计学生能力
老师如果能站在孩子的高度上,想其所想,那么她的课一定很顺。都说备课要备教案备教师还要备学生,这是大家都会背的事了,可是真正预测学生能力程度的问题确实得斟酌一番。就如上述我执教《找规律》这课所遇到的问题,我想就是在预测学生能力上高估了,原来以为80×30不就是2400嘛,简单!实际上,仔细站在孩子的高度上我就发现了——不简单!首先得想口诀三八二十四,再补两个零,合起来有4位数,最高位是千位,最后才合成二千四百,算算共有5个步骤,才9岁小孩,哪能脱口而出呢?想到这里,才发现不是那帮臭小子跟我过不去,是我的课前预设出了问题。
二、教师的亲和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错分明,既不像语文那么生动,也不像艺术那么美丽,因此,严肃成了多数数学老师固有的神态。小学阶段,因为儿童低龄原因,低年级教师都会注意到尽量用儿童化语言进行课堂交流。如教学5的书写,我是这么描述:5的肚子圆圆胖胖的,嘴巴很直。孩子们听了很亲切也很容易接受。相对低年级教师,高年级教师的课堂语言就专业化很多,包括逻辑思维、归纳概括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现象本来毋庸置疑,但因为无趣,儿童的积极性还是提不起来。看看高年级课堂,确实冷清很多。怎么办?如果有“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必须是源源不断的水流”的想法,那就多看书吧,丰富自身知识涵养,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努力提高自身亲和度,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是不是会有所改进?我想是的。
三、授课时间合理安排
之前有人提倡课堂大容量,整节课都在赶时间,教师越赶学生越懵,甚至说不出话了,是知识很难,把孩子给难倒了吗?也不是,小学阶段学习内容都很基础,但是四十分钟除了复习,还有新课,最后还要赶作业呢。偏偏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口语等能力较后进,即使心里想懂却怯于表达;有学生想清楚了还没说,老师已经奔下一环节;另有一部分学生担心说的不那么专业也没敢举手。算了,有几个在回答算几个吧,老师我也帮忙说,这么一节课下来,完成的事情真不少,但长此以往课堂氛围怎么热烈起来?因此,减负不但减教师的工作量,减学生的作业量,还必须减课堂容量,合理安排课堂40分钟,才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
四、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当然,向专家名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及讲座,也会进步很快的,间接经验的获得可以来自言传,还有一种途径叫意会。教有定则,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努力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许卫兵.新课程新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