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外贸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讨与思考
2011-12-29吴俊英
成才之路 2011年16期
摘要: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呼唤。本文作者通过对外贸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对外贸专业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行性研究,提出了推动中职外贸专业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中职外贸;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一、中职外贸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近三年中职毕业生的调查,对社会用工单位及从事外贸教学的老师的访谈,我们发现,中职外贸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1)中职校培养的外贸人才规格不符合社会要求。我们中职校培养出的外贸专业学生,并不能符合社会外贸发展的要求。从各种招聘信息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需要能熟练掌握外贸专业知识,又具有扎实的专业英语功底,具备处理各种外贸实务能力的初中级实用人才。可是我们中职校学生的素质本身较低,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弱,培养出的人才,基本上是无法适应社会所需。再则我们中职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外贸实践,操作能力较弱,无法帮助解决现实中的日益繁杂的外贸公司发生的问题。
(2)知识更新快,教材知识与实践操作差距较大。社会信息更新迅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频繁,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在这样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外贸专业教材的不少内容必须及时更新,教材知识的滞后性已完全地呈现在现行的国际贸易活动中,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
(3)国际贸易教师获取新信息较为缓慢。在外贸公司从事外贸工作的报关员、外销员可以从实践中不断获取许多新信息,对国家外经贸的新政策、新信息动向会更敏感。但我们职校教师却缺少这种敏感度,由于教材、学校教学管理质量及考核制度等原因,对外贸新信息获取会更少些。教师的这种迟缓的知识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
(4)学校课程设置及考核重知识而轻能力。我们外贸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教学大纲及实践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脱节。表现为理论课时量大,内容过多过深,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训技能教学课时少,而与国家推荐教材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软件使用更是缺乏。我们中职学校的外贸教学还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考核还是侧重于理论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与考核,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主要是围绕着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二、中职外贸专业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的推动。2005年8月,为探索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工学结合座谈会;2007年4月,全国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再次在天津举行,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是与会者研讨的重点内容;2007年,国家决定从2008年开始,每年在天津举办一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逐步形成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质量的体制机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当前的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中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是国家政策的推动。
(2)中等职业教育的呼唤。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迫切地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的职能。而现在,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与企业老总的交流、对社会招聘信息的分析等,让我们明显感觉到我们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人才规格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的中职教育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这样,我们的中职教育必须充分了解社会用工单位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
(3)国外职业教育的借鉴。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采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形式:1)美国的“合作教育”。所谓“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是学生在复杂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两组,一组在学校学习,另一组去工厂工作,一周后互换。这种模式被称为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2)英国的“三明治”式教育。“三明治”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形式上像“三明治”而得名。②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就是上述模式。“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训练和在学校学习理论相结合的职业模式。学生既在学校学习,又在企业学习,学员具有双重身份,培训也由两部分承担。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职业教育,为我国实行校企合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4)学校成功教育的借鉴。中职校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不仅有大量的国外的成功例子可以借鉴,也有许多本国的、本省的、甚至本校的成功例子可以借鉴。我们学校的许多专业,比如机电、数控、空中乘务、轻轨、汽车营销等专业,在校企合作上都是比较成功的。这些专业的成功,为我们学校外贸专业进一步实行校企合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三、推动中职外贸专业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1)调研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通过对2009年1月13日和2011年1月6日宁波外贸人才网上招聘信息的查看与统计发现,宁波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前五位分别是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外贸采购员、单证员、外贸助理,其中招聘中职毕业生的前五位分别是外贸跟单员、单证员、外贸采购员、外贸助理、外贸业务员。根据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我们中职校就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开发校本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国际贸易活动日新月异,而我们学生所用的教材的更新较慢,已无法满足企业实践工作的需要。我们不妨学习上海市外贸专业的课改,调研外贸企业的各岗位工作人员的一月主要工作,从而总结出社会所需外贸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工作技能与职业能力,与企业联合,共同研讨交流,结合地方经济特色与企业的需求,开发校本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符合地方的企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让我们的中职外贸专业的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3)改变师资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改变现有的师资结构,引进社会上在外贸工作上取得出色成绩的企业人才走进课堂教学,同时也鼓励在校的外贸老师勇于实践,在企业中任职,这样学校的老师就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如江苏南通商贸学校,40%的教师来自企业,在企业中担任着要职或在校外自办企业。这样的师资结构,让他们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实训更贴近企业的实践,使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得到更好的统一。同时,在不影响学校教学的前提下,学校也鼓励老师们积极担任社会上的岗位,让老师成为企业的报关员、单证员等,允许老师在校外创办企业、事务所等,并让这些企业、事务所成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
(4)改变课程设置,突出技能实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引发了进出口贸易商品政策的调整和贸易惯例的更新完善,从而导致当前职业学校外贸专业的相当一部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因此,我们中职外贸专业必须要改变课程设置,让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培养企业所需的外贸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不妨学习上海振华外经贸学校,根据企业所需外贸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采用“基础课程(所有外贸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核心课程(外贸岗位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选修课程(与岗位相关的一些知识与能力)”方式,来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实训。
(5)运用校友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每所中职学校都有着丰富的校友资源,许多校友都已成为行业的老总或骨干。学校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深校企合作,让这些校友们给学校的学弟学妹们提供校外实训,这样可以使在校的学生得到更好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同时,学校也为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开展员工培训,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如江苏南通商贸学校,就是利用校友及其衍生出来的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高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
学环境[J].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