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聋生信息技术技能

2011-12-29武志旭

成才之路 2011年16期

  近几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由于目标性强、教学效果好在教学中被老师们广泛应用,它适用于各学科,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效果更为明显。“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张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个具体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分析任务明确目标;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完成任务,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精髓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它具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等优势。
  由于聋生本身生理机能的特点,聋校教学具有特殊性,在教法的选择上必须抓住聋生的生理特点和兴趣所在。这样才能保证聋生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把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当做自己本身的一种需要,一种必须得到满足的强烈需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以“任务驱动”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聋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给聋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要在电脑上完成的“任务”,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他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帮助聋生找出了一条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精益求精的学习途径,可以最大限度地给聋生提供一种成就感、满足感,更有利于聋生对计算机的学习。
  一、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可以规定什么样式的墙纸、屏幕保护程序、机器日期等,也可人为地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讲字处理软件时,应当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讲程序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等等。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促进聋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最重视的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的培养,对聋生的培养同样如此。因而在聋生信息技术教学中,安排可延展性任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挖掘与任务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在让大多数同学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给基础好的学生以能力拓展的机会,即设置可延展性的任务。课堂上,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只有恰到好处的问题和适时的引导才会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出若干能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给予关键性的指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课后设置一个选做任务,即任务A:利用今天所学的工具画一样你喜欢的东西,并按自己的想法给它添上颜色,画的优秀的作品将准许设置为墙纸!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争先恐后,绞尽脑汁”,积极发挥自己想象力去创作,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们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具有了创造意识,才会有进一步提高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它必须为聋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聋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尤为重要。因此,像“任务驱动”教学法这样符合探究型教学模式特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技能的教学方法在聋生信息技术课上的广泛应用,对聋生将来的发展无疑是大有帮助的。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它推广应用,发扬光大,将聋生的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卫辉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