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011-12-29苏少芳
成才之路 2011年16期
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说法,意即通过“千”次的“操”“观”(实践),才能“晓识”(了解认识)“声”“器”(审美对象),多实践才能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老师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美的知识和要领,知美何以为美,要诱导学生从不同性质、类型的音乐作品中领略美,从而获得对音乐鉴别的敏感性和自觉性。
笔者在温州参加新教材培训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将流行音乐与优秀传统音乐进行比较的:她用自己的DV录下班里一位学生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然后把它放在电脑里加工,将一些杂音消除,再进行声音的美化,把它给学生欣赏。问:“这是谁唱的,好听吗?”大家都说好听。“这是我们班同学唱的。”学生表情很惊讶。“不可能。”“真的?”“我们班有这样的人?”……这时老师将原先录制的音乐一放,两种截然不同的音响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马上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然后让学生听听由老师用民族唱法即兴唱一段民族歌曲《爱我中华》,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知道民族传统歌曲用科学的方法,是能够将歌曲唱得很有“味”的。接着老师又用通俗唱法,将《爱我中华》再唱一次,在不断比较中学生慢慢体会到民族传统歌曲,自己能够将它唱好学好,拉近他们与传统音乐的距离。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像想象得那么好听,并不是所有的流行歌手都唱得那么好;传统音乐并不像想象得那么难,那么遥不可及。告诉学生不能盲目崇拜,随意地“追星”,而应有自己独特的个人感受和见解,要有一定的判断艺术美丑的是非标准。
流行歌曲直白,易懂、易唱,大众化;传统高雅音乐要不断去悟,要感悟它的“味”,而一旦悟出这个“味”来,才真正知道它的意义。如教授完九年级17册的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时,为使学生更完整更深刻地了解这首歌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我让他们听由林依轮唱的流行歌曲《月亮湾》,比较二者异同。可从歌曲风格、曲调上作比较:《在银色的月光下》是民歌风格,曲调抒情;《月亮湾》带爵士风格,曲调活泼。民族歌曲每一次的聆听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想象的空间,越听越有“味”。而流行歌曲比较直白,听一次就知它的好唱与否、好听与否,反复听还是一样。
民族的文化,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盛衰。而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让青少年喜欢和热爱民族音乐,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感情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让我们共同努力,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宝贵的民族遗产。
教学中我们老师还应重视信息反馈,加强反思。倾听学生对时尚音乐的观点,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走向,做好课后的回顾小结。在课内课外,要特别留意学生的反应。特别是在无意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反应。有时它仅仅是一个疑惑的眼神,有时又可能表现为在不经意中说的一句话,有时一个正面表述的信息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出它的意义。总之,音乐教师如何及时把握时尚音乐的脉搏,与民族传统音乐教学有机结合,有待大家共同努力探讨更好的解决办法。
(温州市文成县珊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