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教学研究:宏观优化微观设计
2011-12-29邹仍
成才之路 2011年16期
高中语文新教材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产物,我们作为担负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老师,面临着教学工作上的挑战和机遇。这就迫使我们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和《新大纲》的精神,面向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推动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把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把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把教研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更大地发挥教研工作的职能和效率,促进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做好如下的准备工作。
一、加强教学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说要向45分钟要质量。而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人文修养、逻辑修养和语言素养,在教态语言、板书、多媒体使用等基本技能上下大工夫。围绕怎样钻研教学大纲,怎样领会教材,怎样把握重点难点、怎样钻研教学大纲、怎样掌握教学常规、怎样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等问题展开研究。采取集体学习的方式,观看《教学大纲》及其说明的录像,并写出心得体会。互相听课、树典范课,实行单元集体备课,一人主讲(早准备)大家审阅研究,确定教案。选择一个计算机教学实验地,让每一位教师尽快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要着力促进全体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为深化教学改革接受21世纪对语文教育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教研课题,提高教师素质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加快教学改革的发展,教研活动必须进入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促进交流,激发自身潜能,加深对教育理论的认识,把握教学发展的趋势,掌握教学工作的主动权。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和教学改革的方向出发,适当安排选择几个研究专题,在全学期穿插进行。
(1)分层次教学。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使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适应新世纪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唯一的方法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要搞好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就要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到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和内在潜能。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检测题目、考试要求分出几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按学生自愿报名,依据学习成绩和个人素质分为三类群体。A类:以培养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为主要目的;B类:以落实课本双基,培养和发展能力为目的;C类:以补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以学习兴趣为前提,尽可能多地学习基础知识,发挥最大的潜能,力争成才。
(2)“四为主,七环节”教学。所谓“四为主,七环节”就是将课堂教学分成七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攻”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学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习,看、思、做、听、议、写、评,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替进行,步步深入。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激发兴趣,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力。
(3)关于“问题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问题的含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问题,而是指那些不能用现成的直接步骤解决的,打破了常规模式,对人们智慧带挑战性的问题。它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无论作为教学目的,还是作为教学模式,或者看做一种能力,它的引进对中学语文教学都可以说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可以在现行教材、教法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的内容,利用“问题研究”的思路加以改进,逐步过渡到真正意义下的“问题解决”。具体可以按如下做法:①按“问题研究”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②改进课本中的思考题为“问题研究”的形式。常规性题:先确定问题研究的目标,再寻找、收集材料,梳理、分析材料,然后归纳思考、创新思维。
(4)开展语文教学中“学法研究”。学法指导具有广泛的内容,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又涉及问题的策略;既涉及能力的培养,又涉及观念的形成;既涉及课本知识又涉及课外活动的开展。一般来说,学法指导可分为三个层面:①基本方法层面——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怎样预习,怎样记笔记,怎样做作业,怎样复习小结等。要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制定具体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操作模式。②思维方法层面——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思维方法。语文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语文知识以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搜集、分析、类比、想象、归纳概括。学会一些思维方法,领会和掌握其中的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③自主学习层面——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贵质疑”的精神,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使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适应新世纪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在学法指导中,要注意研究各类学生学法的特点和规律,挖掘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山东滕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