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90后中职生心理障碍探析及对策

2011-12-29张俊峰

成才之路 2011年16期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对各种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90后中职生特殊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相应地会出现心理障碍,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从简单走向较复杂的结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应对的措施。
  一、家庭因素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不和、家长期望过高和家长缺乏对子女独立人格的尊重容易造成90后中职生人格障碍,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某位家长,盼女儿成凤心切,对自己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使该生承受过重的心理负担。如果该家长不保持正常的认知状态,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一遇到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非骂即打,会使学生对学习、考试产生恐惧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因素造成的类型主要有:依赖型,凡事优柔寡断,不能独立自主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强迫型,过分地自我约束,过分地追求完美,敏感性极强,情绪不稳定,缺乏与同学的良好沟通能力。
  二、个人因素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个人因素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
  (1)不善交际,孤立无援。“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生动反映了中专学校学生交际现状。相当一部分90后中职生,由于家庭因素不会独立生活,因此造成不善于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这种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的局面不打破,一方面会导致90后中职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现实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加重,更易产生心理疾病。主要类型:偏执型.这类学生自视清高,有强烈自尊心,不屑与他人为伍,敏感多疑,蔑视他人,对于别人主动发过来的“友爱”也会拒绝。
  (2)沉溺网络,远离生活。网络信息离我们越来越近,相当一部分90后中职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理解、信任与尊重,转而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求心理安慰,网络本身的精彩使这部分90后中职生形成网瘾。越来越多的90后中职生情愿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也不愿与同学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90后中职生正常的认知、情感甚至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主要类型:孤僻型,这类学生喜欢我行我素,独来独往,逃避现实,爱幻想,内心渴望被人理解却从不主动与人沟通。
  (3)自视优越,目中无人。我校90后中职生有近1/4市郊学生,个别家里比较富裕、一部分学生自视“老爸有背景”“家里很有钱”“毕业有路子”,从而产生一种极不健康的优越心理。他们错误地认为:我(爸)出钱了,学校就不应该管我,班主任及教师不能批评我。这种因素造成以下两种类型:一是逆反型,这类学生自视自己有“背景”,对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对任何事物都持否定态度。二是自恋型,这类学生优越感强,缺乏正确的金钱观与人生观,喜欢在公众场合显示自己,有较强的嫉妒心、胆小、怕事。
  (4)角色不当,心理失衡。90后中职生尤其是中专就业班学生与高中生不同之处在于:90后中职生有就业压力与目标,因此必须在学习中有明确清晰的l2BySR3m3Fxf+qsYOtqPQg==角色转换,如果角色定位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例如:90后中职生学习方式是“学习+应用+沟通”三方结合,这与初中时学习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90后中职生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转换就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抑郁型,这类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对所做的常常有不安全感,自我评价消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好。二是焦虑型,这类学生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和心烦,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比较敏感。
  (5)目标丧失、前进无力。一部分90后中职生进入中专学校后就丧失了对新的人生目标的追求,觉得能读中专已经很不错了,个别家长也认为学生(尤其女生)上个中专不是睁眼瞎就行了。由于缺乏目标,胸无大志就变得懒懒散散,碌碌无为。例如:上课铃声已响过后,才陆陆续续进班上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散漫型,这类学生缺乏认真的态度,做事懒懒散散,自我约束力差,行为自由随意性大。二是厌学型,这类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消极悲观。
  (6)青春无知、走向极端。青少年在身心发育的过程中产生对异性的爱慕是很自然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性”的错误或不科学的认识也直接影响到90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比如:有些学生无法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片面理解,从而陷入“单相思”的地步,甚至还会出现自伤、自残的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单相思型,这类学生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时常流露出对异性的爱慕,不能正常地学习、生活、想摆脱“单相思”却又不能自拔。二是无l2BySR3m3Fxf+qsYOtqPQg==所谓型,这类学生是极少数。由于无法得到“对方欢心”就破罐破摔,缺乏羞耻心,对批评教育有敌视心理,顶撞老师,行为放纵。
  三、学校因素
  (1)健康教育缺失。中专新生入校时处于心理真空期,如果此时不及时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心理产生较大变动。实践证明,早期健康教育的缺失是以后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2)专业课设置无特色。90后中职生来中专学校主要是学专业,以求找工作。但是由于中专学校对专业设置不合理或不科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缺乏教学的灵活性,致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和抵触心理。例如:某些学校中专就业班数学达到了每周(五天)12~14节,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课程的改革力度,优化专业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所学科目。要结合学校实际实行学分制,适应学生的求学需求。
  (3)管理失误。这种管理的失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出现失误,没有用良好的心态影响学生,没有用健康的心灵感染学生,而是采用粗暴的“打、骂、赶、停、罚”对待学生,从而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产生心理障碍。②公寓办负责人对住校90后中职生没有进行正规的人性化的管理,使学生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造成学生孤僻、自私等问题。
  四、对策
  要培养90后中职生健康心理,造就健全人格,我认为应采用综合教育。
  (1)学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入学后,学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能树立并坚持正确的理念,迅速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其次要大张旗鼓地进行独立有效的心理健康调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再次要不定时地开展心理讲座,进行性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知识、性知识教育讲座和心理活动沙龙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询、诊断部门,以解决学生现实生活、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只有对学生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了解,才能达到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目的。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和管理,整顿校园周围环境,呈现给学生整洁、宁静、幽雅的气氛,减少学生因环境因素而造成的心理疾病。如举行艺术节、辩论赛等,这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中加强彼此了解,增进友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竞争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心理的形成。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教育是“学校、学生、家长”三方的事。要理解学生,要解决学生心理障碍,就必须加强与家长沟通。不了解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了解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度,不了解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应坚持不懈地利用多种途径与家长沟通。比如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进行家访,从多方面了解家长,同时向家长传授先进的培养子女的经验与方法,以配合学校更好地解决学生心理障碍。
  (3)班主任采取有效措施。班主任是学生最熟悉的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我有如下看法:①重视课堂教育,培养科学人生观。课堂教育是培养90后中职生健康人格的主渠道,要善于利用课堂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强化德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性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②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多种心理渠道。学生刚入校时,我就为我班每个学生设了一个心理档案,记录学生的性格、习惯、爱好、家庭关系、朋友关系、荣誉。在实际工作中,开设班主任信箱,公布我的“Email信箱”,利用QQ、Email了解学生心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学生准备倾诉的私人空间和时间。只有让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到有效发泄,才能有效地避免过激行为的产生。③扩大活动空间,丰富生活内容。我经常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会、话剧小品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学生扩大眼界,开阔心胸,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和激励感,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从而大大增强生活、学习和交际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境不良和心理危机感的产生。同时,在班上组建图书馆,利用诸如《少男少女》《读者》等书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其自信心。
  西谚曰:“一切成就,一切财富,始于健康心理。”90后中职生只有具备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才能成为有用并为社会服务的劳动者,这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