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2011-12-29李璇

成才之路 2011年16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关注生命,一切为了生命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命教育也随之在中小学教育中悄然兴起。然而,我国中小学生中不珍惜生命的事件却屡见报端,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堪忧,这又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日益复杂的教育背景和严峻的社会发展现实,迫切呼唤加强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使中小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和关怀生命。
  关键词: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必修课
  
  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关注生命,一切为了生命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命教育也随之在我国悄然兴起。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有高度科学精神的优秀公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重视学生的智育,强调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全面的发展,生命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日益复杂的教育背景和严峻的社会发展现实,迫切呼唤加强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富有生命意蕴的教育中成长和发展,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和关怀生命。
  一、生命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必修课
  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学者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他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倡导和呼吁生命教育,探讨关于人的生长发育的真谛。生命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生命理论和实践的教育,让受教育者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物)的生命,提升生命的品质,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因此,教育最根本的意义应是为人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服务,教育的本质应是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培养真正的人。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教育人认识生命,鼓励人爱惜生命,引导人欣赏生命,期许人尊重生命;启发人理解生命的意义,既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又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教育人不仅要关注自身生命,而且还要尊重并热爱他人(物)的生命。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珍惜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教育理应成为中小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现状堪忧:开展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紧迫而又必要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中不珍惜生命的现象日益增多,诸如轻生、自残、打架斗殴、残害动物等事件屡见报端,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堪忧,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深思现状背后的原因。首先,中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有调查表明,意外伤害、自杀等已成为危及青少年生命的首要原因,此外还存在药物滥用、中途辍学、暴力与野蛮行为、帮派、性泛滥、儿童虐待等问题。据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对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意外伤害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已经成为危及中小学生生命的首要原因。其次,中小学生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未成年人在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腐朽思想和有害信息也在腐蚀他们的心灵;加之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存在一些道德失范、有害信息在网络传播等问题,势必给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再者,独生子女已成为中小学生的主体,父母为他们提供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给他们营造一帆风顺的成长环境,但却没有对其精神世界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引导,导致在独生子女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他们应对意外事故和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弱等。这些都表明,“生命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中小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三、“三位一体”:构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网络体系
  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之中。当前,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协作,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1)社会要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导向作用。作为中小学生生活的大背景,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职能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全社会营造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氛围和环境,使生命教育有坚实的土壤,让学生真正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比如上海市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目标,即整体规划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云南省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素质教育切入点,将在全省实施“三生教育”,要求各地各校要按照文件要求,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要保证学时,给予学分,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突出实践活动。这种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素质教育切入点的做法是一种真正的以培养人为目标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提倡借鉴。
  (2)学校要在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中担当起主阵地作用。首先,中小学应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根据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了解与爱护,开启生命的智慧,真正认识生命的内涵与外延。学校生命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因材施教,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生活实际情况,可以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形成全面系统的生命教育层次系统。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还不知道生命的来历,也不懂得生命是要好好珍惜的,更不懂得如何去爱惜生命。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命教育的内容就是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现象,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初步认识生命的可贵,懂得要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学会关心他人、主动帮助他人等等。对于初中生来说,青春期的到来,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比如身高体重的增长、体形的变化、身体素质提高、性发育凸显,情感丰富、好争论和怀疑等等。因此,对于初中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帮助他们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正确认识青春期生理现象;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与人为善,学会区别友情和爱情;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等。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形态处于缓慢增长期,身体机能已达到成人水平,心理方面表现出独立性、逆反性等特点。因此高中生生命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悟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开展适当的成功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应采取生命教育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发挥学校特色,充分利用生活化、融入式的生命教育教材与活动,开发学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如,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加强学生对其生命价值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通过语文课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丽;通过生物课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认识生命的奥秘;通过艺术类课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力量。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品质。
  (3)家庭要在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培养中小学生的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首先应从家庭抓起。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中小学生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父母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和看法,都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应该给子女以适当的指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与他们一起探讨生命教育的相关话题,做孩子生命教育的启蒙老师。
  
  参考文献:
  [1]徐锋.向往美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J].徐州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