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备课组活动改进实验教学
2011-12-29潘小珍
成才之路 2011年16期
摘要:《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一门科学。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学校科学教研组展开“备课组”活动,流程是:自己备课、组内开课、组内老师评课、修改备课、再上课、组内老师再评课的过程,通过不断修改、完善,提升教学质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实现自我的超越。
关键词:实验;激励;自主
实验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探究能力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必须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实验探究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学生对问题的展开探讨活动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下面,谈谈如何改进实验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的一些方法。
一、案例描述
案例1:上课铃响后,让学生观察桌上的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册了解本次实验的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开始动手操作实验。当完成电路连接、检查无误、闭合开关后,很多同学发现电灯不亮,纷纷举手求援。在实验器材陈旧的情况下,特别是电学实验器材,最大的可能是接触不良问题,开路造成电灯不亮。我和实验员老师一一排查故障,协助他们使得实验成功。
课后,开展教研活动,组内老师评课指出:这堂实验课教学手法陈旧,老师包揽了一切,学生照实验册实验,只是完成了教学内容。未能更好地体现探索性教学的优势,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何不利用“电灯不亮”这个契机,放开手脚,让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排查故障,去感受成功和失败。
案例2:在各位老师的点评、指正下,我重新备课,把激励学生,开动脑筋作为重头戏。当学生发现电灯不亮时,我适时提出了问题:“造成电灯不亮的原因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回答:“开路。”我又问:“那如何找出开路的地方呢?”这下同学就来劲了,争相为这问题出谋划策。我紧接着又问:“真的是开路吗?有没有其他可能呢?”对我抛出的几个问题,学生议论纷纷。经过短暂的讨论后,我提议:“灯泡已能发光的小组,派出高手到旁边灯泡还没有发光的小组当顾问,协助他们找出电路问题。5分钟后向大家汇报检查方法、结果和整改措施,可以吗?”在一片叫好声中,学生低头检查着、相互讨论着、动手操作着,个个大显身手,气氛好不热烈。5分钟后,大部分小组的灯泡发亮,个别小组在我的指导下,灯泡也亮了。我请学生来谈谈他们排查的体会。
学生一:“我是使用电压表来检查的,用试触法依次与电路中的各元件,如电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源并联。如果电压表与电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并联有读数,说明断开点在相关的元件上;如果电压表与电源并联无读数,则问题在电源上。”
我:“好方法,这种方法你从哪里学来的?找到灯泡不亮的原因了吗?”
学生一:“我看电器修理店的师傅这样做,我就学他了。我们组查到的断开点在电源上,是电源输出接触不良,我们把跟电源连接的螺母重新旋紧,问题就解决了。”
我:“好,善于观察和学习,从生活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生们大力鼓掌叫好。
学生二:“我们是取下灯泡,与其他电路元件并联,如果灯泡发亮,说明问题就在与它并联的电路元件上。我们检查到,我们组的灯泡不亮是因为开关接触不良,造成断路。我们把开关的螺母旋紧,卡口接触的地方拉紧,弹性变大,问题就解决了。”
我:“这种方法好,简单又直观,不过一般用试触法,可以使检查更快捷方便。”
学生三:“我们组采用的方法跟他们一样,但是我们检查到后来,发现即使把灯泡接到电源上也不亮,我们推测是灯泡坏了,换了一个新灯泡,结果问题就解决了。”
我:“看来使用同样的检测方法,可以查出不同的故障来。”
……
我:“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起去探索。”
二、教学评析和反思
开课之前,我更多的是考虑要把这节实验课在45分钟内上好,完成教学计划,担心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实验,不能得出实验结果,又担心放开让学生自己检查故障,怕课堂纪律松散,一发不可收拾。开课后,组内老师的点评指出:课前预设目标的完成与否不应成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传统教学以完成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偶发事件”等都强调“处理”“应急”;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课堂中的“意外”“偶发事件”都是我们教学上的宝贵的新生资源。毋庸置疑,如果连电路连接都无法正确连接的学生,是不可能完成测定小灯泡的功率。所以,教师固然要按照课前的预设开展教学活动,但也要结合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并努力地按照学生的学习思路改进和制订新的教学预设,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节实验课,完全可以利用“灯泡不亮”这一事件,让学生展开探究的思维。通过这次的备课组活动,我修改了备课,再次上课时,我以灯泡不亮这一电学实验中常见的故障为契机,展开电路故障排查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设计、合作探究和交流表达能力,巩固了电学知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的“备课组”活动,我改变了以前采取的教师先演示讲解,学生模仿操作教学方法,通过跟同事间不断进行探索、反馈、评价和分析,教学方法力求往探究式的教学方向发展,把课堂真正搞活起来,从而使学生愉快地学习,主动发展。
以学生为本,开放实验教学、拓展实验空间。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科学探究的理解。同时,实验课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结论要给予科学的分析和引导,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做到“收”与“放”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