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校内勤工助学之育人工作探讨
2011-12-29唐敏仪
成才之路 2011年16期
摘要:勤工助学是高校助学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担负着助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本文对高校校内勤工助学的育人工作进行分析,以探讨适合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方法。
关键词:高校;校内勤工助学;育人
国家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财务司、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于2007 年7 月出台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界定勤工助学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勤工助学与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特困生补助、绿色通道及学费减免等手段共同组成高校资助体系。在助困体系中,勤工助学有别于其他纯粹给予经济补贴的资助手段,它是以让困难学生付出劳动获取报酬的方式进行助困,发挥着助困和育人的双重作用。高校勤工助学有校内勤工助学及校外勤工助学之别,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校内勤工助学问题。
一、高校校内勤工助学中育人工作的不足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此外,作为中央16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4]68号)强调:建立规范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制度,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设立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组织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取得一定的资助报酬,并优先安排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
勤工助学工作受到国家及高校的高度重视,全国高校都切实加强勤工助学等助学工作的开展,以解决贫困生的学习问题。据调查,全国高校均开设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但校内勤工助学的育人工作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缺乏勤工助学岗前培训。高校基本设立了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对勤工助学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部分高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把勤工助学岗位按比例分发到不同的院系,直接安排困难学生上岗工作,缺乏岗前培训机制,很多学生在上岗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如何干,不知道勤工助学工作岗位要求,以致在工作中出现不符合岗位要求的现象。
(2)缺乏岗位考评淘汰机制。部分高校在勤工助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工作表现的考评和淘汰机制,对存在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的学生还继续录用,让学生有了勤工助学岗位是“铁饭碗”的感觉,不利于对学生严谨工作作风的培养,未能发挥勤工助学工作提高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作用。
(3)勤工助学工作岗位重视人力使用,而忽略育人要务。高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一般由校内用工部门向勤工助学中心提出用工申请,经勤工助学中心审核通过后,该岗位则设立。高校用工部门与勤工助学中心之间基本只存在申请岗位与审批岗位之间的关系,用工部门基本只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劳力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欠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等德育培养,违背了勤工助学工作助人和育人双重任务的目标。
(4)勤工助学工作中的育人工作形式单一甚至缺失。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比较多的高校采取开展“勤工助学伴我成长”之类的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绝大部分学生对此类活动不敏感,只当做任务马虎完成,未能从思想上获得真正的教育和感染。甚至有高校在开展勤工助学过程中只是发挥了使用劳动力的功能,而没有开展育人工作。
二、高校勤工助学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
据2002年《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高校贫困生比例接近25%,高校应积极设立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校内勤工助学肩负着解困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勤工助学岗位一经设立并安排了困难学生上岗,解困功能马上生效,而育人工作却需要细致琢磨研究。
通过跟勤工助学工作负责老师及勤工助学学生的深入访谈得知,勤工助学学生具有积极与消极相对立的矛盾思想心理状态。
(1)积极向上的态度占主流。勤工助学学生大部分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热衷于勤工助学工作,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工作以解决个人求学上的经济问题甚至家庭经济问题。这部分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学习认真,生活节俭,具有拼搏精神,立志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困境。
(2)部分学生存在思想认识偏差。部分勤工助学学生较为消极,对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悲观失望,缺乏积极进取的思想及行动。部分学生喜欢攀比,对勤工助学工作有所挑剔,拈轻怕重,思想偏激,喜欢索取,喜欢不劳而获,计较个人得失,在勤工助学岗位的获得及其他助学金分配等问题上有“抢”“争”现象,总觉得分配不公,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困难,认为国家、学校、老师及同学给予的帮助是应该的,缺乏感恩之心。
(3)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勤工助学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受特殊教育的条件相对不足,在见识和才能等方面亚于其他家庭经济中上的学生。因此,容易因个人能力的暂时不足而出现自卑、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导致在学习、生活及工作过程中自信心相对不足,容易出现逃避现实等现象。
三、高校校内勤工助学育人工作方法探讨
困难学生在高校学生中占大约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的较大的比例,高校校内勤工助学是重要的助学育人方式。做好困难学生的育人工作能使学生在知识上得到扩充,能力上得到培养,思想上得到锤炼,对提高困难学生的总体素质,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校内勤工助学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勤工助学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作如下育人工作方法探讨:
(1)落实勤工助学工作岗前培训教育工作。切实做好勤工助学岗前培训教育工作,宣传国家、学校勤工助学工作政策,明确勤工助学工作纪律、素质要求及其他工作制度等,让学生形成规范意识。
(2)开展勤工助学面试、笔试等竞聘活动。灵活安排勤工助学方式,开展面试、笔试等竞聘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勤工助学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增加对学生的锻炼,加强就业面试经验。
(3)制定勤工助学考核淘汰制度。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加强考核淘汰制度,杜绝学生“铁饭碗”思想,让学生珍惜工作,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促进严谨工作作风的形成。
(4)加强勤工助学过程中育人工作的开展。勤工助学学生在工作中主要与岗位负责人联系,岗位负责人应提高育人意识,在工作中做好岗位业务指导、培训及日常检查督促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感染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因此,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有必要对勤工助学岗位负责老师进行培训,提高其育人意识,促进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5)创新勤工助学学生教育方式,注重思想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及诚信感恩教育等工作。勤工助学中心应定期组织形式灵活的育人工作,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定期的教育引导。如:定期开展勤工助学学生内部交流,选择品学兼优,工作积极,综合表现优秀的勤工助学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及工作方面的经验交流,树立勤工助学标兵,对其事迹进行宣传,以身边的典范激励勤工助学学生自立自强,加强勤工助学学生的自信心及进取心;开展“礼仪”讲座、“诚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讲座;开展勤工助学学生兴趣班,进行唱歌、跳舞、乐器使用、画画等情操培训,开阔学生视野,端正学生思想,提高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促进对勤工助学学生的教育引导。
勤工助学学生在思想、心理及能力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紧抓高校校内勤工助学育人工作,做好勤工助学岗前培训,岗位中教育,工作过程的考核、交流、教育及引导等工作,能保证勤工助学助困及育人功能的全面实现,能在实际工作锻炼中提高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知识扩充,能力提高,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态度,将来更好地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