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
2011-12-29赵静
成才之路 2011年16期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需要各级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需要各级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失衡和供给与需求矛盾的突出。也就是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首先,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高峰期,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其次,教育的大众化要求国内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很多大学毕业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然而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大学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社会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不能吃苦,承受挫折能力差等因素,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了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用人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有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办学观念落后,缺乏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5)就业市场分割的现象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户口,使很多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很多方面的力量,作出多方努力,才能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第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第二,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第三,要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找准商机,发挥自己的特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能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
(2)高校教学的改革。第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第二,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大一新生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就业指导,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开始就业指导。第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第四,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明确政府各级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投身基层,实现就业。另外,各级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自身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巨大的人口和庞大的劳动力队伍中的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只要经过他们的努力和社会各个阶层的支持,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一定能够顺利就业,架起适合自己的桥梁,抵达辉煌的理想彼岸。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