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什么样的人 才算真正的成功人士
2011-12-29章丽华
成才之路 2011年16期
他拥有巨资,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绝对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也有资格对成功的含义进行圈点。当人们问他,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时,他不急于用一句话作出解释,而是谈起他的一位朋友。
那位女士七十多岁了,从德国的死亡集中营中逃生。当年,多亏有人掩护她,才得以活下来。巴菲特感叹道,在你的一生中,如果有人不惜个人安危来帮助你,那你就是个成功人士了。当你年龄一大把,还为家人所爱,你就是个成功人士了。
当你不是以金钱,而是以人格魅力,结交了许多知心朋友,你就是个成功人士了。令人惊奇的是,他谈到的成功的标志是,幸福家庭,身体健康,拥有友情,独独没有提到的,倒是那些人们通常公认的成功标准——拥有巨资和事业有成。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规律:人们总是推崇那些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比如,一个人拥有巨资,金钱对他们来说就不具有吸引力了,不过是一种数字概念。每天还要为一日三餐而辛勤打工的人,事业和金钱总是有无穷的诱惑力。疾病缠身的百万富翁,羡慕体格健壮的打工者。而一无所有的平民百姓,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拥有巨资的富人。
对多数人来说,财富和金钱虽有诱惑力,但不是无限的。常言说,广厦千间,夜晚也只能占一席之地,家财万贯,每日也只能一衣一饭。当人们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后,同其他的东西相比,过多的金钱和物质就不那么重要了。
一般而言,人生成功的理想模式不外乎: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拥有巨资,身体健康。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能够同时实现上述目标的人,即使有也绝对是凤毛麟角。多数时候,这四者之间不是一荣共荣的关系,而是此消彼长,相互抑制的关系。例如,事业有成,拥有巨资的人,常是预支健康,有时甚至牺牲家庭;而家庭美满,身体健康的人,常感叹于同致富和立业的机遇失之交臂。
对平民百姓而言,谈不上为成为比尔盖茨而奋斗,但也会遇到在事业、金钱、家庭和健康之间,选择孰轻孰重的难题。一般来说,人生的不同阶段,侧重的重点也会略有不同。年轻时,仗着年轻力壮身体好,奋斗的目标是事业和金钱,家庭和健康处于次要选择,所谓先立业再成家;人到中年,身体透支,精神疲惫,才觉得,相对于事业有成和拥有巨资,好身体和温馨的家庭更具吸引力;等到老了以后,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浓浓的亲情友情,比任何东西都更具吸引力。因为经历过种种人生风雨,许多事情都看开了,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
看过一篇文章,学生写作文,题目是爸爸的理想。一个学生的爸爸讲,他的理想是,吃得下,笑得出来,睡得着。学生开始觉得爸爸在开玩笑,这样的作文肯定不及格。没想到老师看完后,认为这个学生的爸爸的理想,看着很简单,但却是人生的极高境界。如果有人能达到此,可以说是成功了。试想,如果生存压力大,事业不顺,家庭破裂,身体不好,如何能吃得下,笑得出,睡得着。
听了成功人士巴菲特之谈,以自己多年的人生感受,现在倒觉得,我们应该先关注自己,再关注家庭,进而关注社会。这是因为:
不知道善待自己的人,也不知道如何善待别人,自己快乐的人,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别把自己不当回事,每天灰头灰脸,愁眉苦脸地度日不仅对不起自己,也影响市容。无论境遇如何,生活中不一定充满欢乐,但可以自己制造快乐。善待自己和经济条件关系不大,是一种心态和人生态度,花几块钱买只玫瑰花,也会使一天的生活变得阳光灿烂。
家庭是人生和社会的细胞,亲情爱情永远是生活的中心。不知道感激父母的人,也不会感激他人,更不会感激社会所给予他的一切。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尽尽孝心,有时,对父母一个关切的问候,和送给他们的千元礼物等值。
人生的漫漫长河中,伴侣是最亲密的人。父母会先行,孩子会离家,只有丈夫和妻子可以携手共度人生,走过人生的晚年。即使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也应该像关爱自己一样关爱着生活中的另一半,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地方。生活中有人相伴,是可遇不可求,万分幸福的事,要十分珍惜。
人离不开社会,维护一个和睦守法的社会环境,利人利己,也是每个人和每个家庭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每个人,每个家庭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遵守公德,充满爱心,那么,由这些个人和家庭组成的社会,也会安康和睦的。
自己调整好了,才能给社会带来好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同我们一贯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济天下,从自己做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当人活到一把年纪时,许多年轻时看重的事情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倒是年轻时看不上眼的事情变得更重要了:那就是活得快乐,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能够吃得下,笑得出来,睡得着。如果能活到这一步,也就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社会了。回头再看,巴菲特的成功人生之谈,倒是一语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