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教学让语文课堂智慧飞扬
2011-12-29陈志丹
成才之路 2011年16期
语文是一门灵性飞扬、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综合基础学科,它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语文课是美的,它不仅要展现本文固有的美,而且要发现、领悟、创造美。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引导他们欣赏生活、珍爱生命、感知人生的真、善、美,培养健康纯洁的情感,形成高尚的人格理念。面对美文,就要美教,但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呢?这就需要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领会作者思想,体会作者情感。如何才能恰当地创设情境?以《芦花荡》(浙江台州初级中学周选杰老师的教学实录)①片断为例,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有效。
一、把握触发点,挖掘文本意蕴
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孙犁的《芦花荡》,先了解一下必要的背景(屏幕展示):
芦花荡是河北白洋淀里的一个淀泊。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区内共有36个村庄,8 000公顷芦苇,146个淀泊,里面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
这里属于“燕赵之地”。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刺秦王壮士荆珂、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都是这片土地生长出的英雄;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影视作品都是以白洋淀为故事背景的。
孙犁,现代作家,河北安平人,曾在白洋淀一带从事过抗日工作。与历史上许多大家一样,孙犁也往往赋予他笔下的英雄以传奇般的色彩。
《芦花荡》课在导入时没有借用很多的课外情境,而是结合文本,介绍了背景。那“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的芦花荡,是诞生过“壮士荆珂,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的燕赵之地,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营造出一种令人心荡神摇的氛围后,教师抛出第一个问题:“文中的老头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他身上的传奇色彩体现在哪里?”暗扣导语提及的“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等材料,激起学生心中的阵阵涟漪。教师抓住这心与心的相遇据点——作品语言,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和语言环境中体会作品中老头子的传奇色彩。接着讨论大菱受伤后老头子的非常反应,引进同类的文本孙犁的《新安游记》中的一个抗日英雄的事,促使学生作进一步理解,读出自己的发现。基于学生对老头子的过于自信与自尊已有初步感知的情况下,激情追问“为什么在伤了一条腿后打死自己,不残废的活着”,并挖掘出文本中老头子的一句话“我没脸见人”来体味。这是对文本阅读后形成的一种选择,引发了学生有效的阅读和深入思考。学生以抗日英雄来观照老头子,在阅读时把自己摆进去,也就理解如此自信与自尊的六十多岁的老头子在大菱受伤后的反常表现了。他最骄傲的东西受到打击了,他是那样刚烈。老头子属于这片厚实的土地,属于历史——这也佐证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种情境的创造就像磁场一样,强烈地吸引学生,这与教师注意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善于把握触发点、课外资源拓展有关。
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教师不停留在浅层的人物分析上,紧接着问:作者为什么设置这样一个普通人物?写战争塑造一个真正的战士不是更好吗?设置了“老头子”这一人物,就意味着不能写战争的大场面了——不能写血流成河、枪林弹雨、马革裹尸,不能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能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了。因为人物一旦选定了,人物身上的一切,包括行为、语言、性格等也都落实了。不但如此,作者还设置了大菱和二菱两个小姑娘。小女孩洗脸这么一个细节,老师的问题是:这样的一个人,这样平淡的情节,对表现抗日主题能够起多大作用呢?
这里教师运用了矛盾生成法来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平常生活中常见的细节在战争环境下特别动人,从而进一步理解孙犁小说是用日常的人情、人性美来打动读者的心,从而激发对敌人深深的憎恨。在不断努力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注重对静态的文本内容的把握与挖掘,人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也是靠近学生心灵和品格的好方式。学生沉浸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浓浓语文氛围中,走进诗意的芦花荡,贴近作者的心,感受作品的人情美,接受作品的人性美。
二、品味语言,情境体悟
孙犁的小说是诗化的小说,这种诗化不仅体现在情节的诗化、人物语言的诗化,连环境描写也是诗化的。是诗,就适合美读,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获得语言智慧,得到人文的滋养。《芦花荡》案例,周老师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环境描写的语句,投影美读了一遍,两个学生作了评论。我认为这节课还没有立体地品出语言之味,仅单一的朗读还不能使本文语言诗意味充分体现,学生的情感之弦未被高度拨动,也难以进一步创设情境。要让学生有深度的体验,挖掘运用好文本的感情语言材料,借鉴他人的方法以诗的形式示范,指导学生朗读品味更有效: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这里,抓住孙犁“诗化小说”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将描写环境的句子改成了诗的形式。看似简单的改变,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将学生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情感得到陶冶。通过品味语言,学生深切了解到在孙犁的作品中,不仅人是美的,环境也是美的,那么美的人只有那么诗意的环境才能相配。
我以为,人文教育的因素是先天地存在于语文课程中,学生也有先天地接受人文教育的可能性。所以,语文的人文教育其实是“挖掘”和“唤醒”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内心的成长,是“心”的教育。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那么一种人文关怀,尽可能让学生觉得坐在课堂上也有欢乐,也有智慧的飞扬。
(乐清市虹桥镇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