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凭什么成就卓越

2011-12-29张在军

成才之路 2011年16期

  四、难忘那关键的几步
  
  4.情游南沙群岛
  
  地区要组织一个优秀教师讲课团,到各县区巡回讲课。我被选中。
  讲课团由地区教研室教研员刘焕皋老师带队,郯城杨士华、沂源郑红、费县徐瑞玲,四个人两个数学两个语文。我讲的是《富饶的西沙群岛》。
  入选课本的文章,多是语言规范,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如何利用这些优秀的文章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从阅读中丰富知识,提高认识,从理解内容中悟出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众多教师的共识。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在读中悟写、学写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
  首先,在阅读中仿写,学习文章表达方式。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讲的是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课文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英雄儿女守卫祖国的南大门——西沙群岛。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文章表达方法上的特点。其中第三段,写了海底丰富的水产,有珊瑚、海参、大龙虾,重点写了“鱼”。“鱼”一节是这样描述的:“一群群的鱼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身上长着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好看极了。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它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一段第一句先概括地写了西沙群岛的鱼很多,中间部分具体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鱼,最后,又照应第一句写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又写了鱼的数量多、品种多。整个写鱼这部分,就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我在教这部分时,就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利用这种结构方式说一段话,内容不限,可写校内生活,也可写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生热情很高,纷纷发言。
  “我们花坛里的花真美丽啊!你看那月季花,有的开放了,有的含苞待开,有的骨朵小得像小星星一样。牡丹花呢,红的紫的淡红的,竞赛似的开放了。那迷人的香味儿,直招引蝴蝶蜜蜂一个劲地围着她转。再看那红绣球呢,圆圆的朵儿,红红的色儿,比真绣球不知要美多少倍呢,……这些美丽的花多么叫人喜欢呀。”
  “菜市里的菜可真多啊!看甜椒吧,红的半红的紫的绿的,都像小灯笼一般大小。芹菜的样子才诱人呢,黄黄的茎儿,嫩得透明,你见了非买几斤不可。还有韭菜,一捆捆,一垛垛,青的叶,绿的叶,白嫩的茎,散发着一股辣辣的清香味……这么多的菜你买什么呢?每样买一点吗?呀,你可拿不动”……
  这样,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说出一段内容健康、充实、富有情趣的话来。既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又进行了饶有兴味的片断练习。
  其次,利用插图,合理想象,复述课文。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作者采用从远到近:海水——海滩——海岛,由表及里:海水——海底的观察方法,按“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一般人都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大都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学习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强化文章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中的“意味”。课文中所蕴涵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教师可利用精彩的挂图、幻灯,运用绘声绘色的讲述,引导学生进入文章那美妙的意境。或让学生边看课本插图、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学习过程中,让“读”贯穿课堂始终,可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配乐配画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要使学生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加深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增加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我在总结全文时,引导学生按图上的由近(海岛)及远(海滩、海水)的顺序,展开想象,以《西沙群岛漫游记》为题,将课文所讲内容串述起来。一名学生是这样口述的:
  “直升机降落在一个小岛上,西沙群岛到了。我们走下飞机,踏上海岛,呀,这里有一片茂密的树林,飞机的轰鸣将树林里的各种海鸟惊飞起来。地下,到处都有海鸟蛋,还有厚厚的一层肥料——海鸟粪。
  走下海岛,步入海滩。沙滩上一片光滑,人走在沙上,沙沙地响,很柔软很柔软的。‘贝壳,百灵鸟。’王燕叫起来。大家顺着她的手指一看,呀,真多呀。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姿百怪、无所不有。‘快看呀,大海龟!’不知谁又喊起来,大家蜂拥过去,天呀,好大的海龟呀,怕有一百来斤吧。老师走过去,用劲一掀,把它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寸步难行了。
  我们踏上一只浅灰色的海轮。船开了,海轮随着海波荡漾。远远望去,远处的海面海水呈现各种色彩,有深蓝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海里的水为什么呈现各种颜色呢?我们问老师,他笑着解释说: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哦,原来是这样……
  我们登上潜水艇,这个海底之舟把我们带到了海底下。我们看到了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着。大龙虾全身披甲,那像皮球一样圆的气鼓鱼,浑身飘满小扇子的飞虎鱼……我们真疑心到了龙宫呢。
  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一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向她告别:再见,西沙群岛……”
  孩子们的想象多么丰富!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是很难说出这篇“想象作文”的。
  最后,体会感情,畅谈感想。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语句优美,介绍有序,读了以后,很容易进入作者描写的意境之中。学习课文即将结束时,教师可这样提问:西沙群岛这么美丽这么富饶,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什么感想?
  巡回讲课到莒南实验小学时,学生这样畅谈感想。
  学生一:学习《西沙群岛》以后,我才知道,咱们中国还有这么美丽这么富饶的地方啊。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去那儿,亲眼看看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
  学生二:西沙群岛的海滩的贝壳那么多,我真想到那里去,把贝壳全拉到沂蒙山,散分给山里那些买不起玩具的小朋友玩。还有那些鸟粪,白扔了多可惜呀,我也要把它运回来,给农民伯伯种地用。
  学生三: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美丽富饶,我们不能让外国侵占一分一寸!长大以后,我要到西沙群岛上去,保卫海疆,把西沙群岛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说得多好啊!从这些句子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闪光纯真的心灵!作文并不神秘,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把他们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不就是一篇篇好文章吗?
  
  5.课外阅读有方法
  
  中央电视台周兵他们来学校采访,县里跟来了很多随行人员。看到班里的“图书角”有很多课外书籍,学生的书桌洞里也都有厚厚的一摞书。随手翻翻,古今中外,五花八门。令他们不解的是,还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样的大报,上面很多文章都被学生勾画了,有的旁边还加了注解。他们不解,问学生怎么读这样的大报纸。学生告诉他们,我们一直读啊,几乎天天读。
  
  我给他们讲了这里面的故事。《人民日报》这些报纸,在基层几乎都有,这是每年必订的报纸。这些报纸上的文章,文笔流畅,语言朴实,结构严谨,层次高,逻辑性强。多年来,一直是我校学生的首选课外读物。几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班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读给低年级学生听。遇到不会的字,优秀学生可以查字典注释在报纸上,好让别的学生看懂。社论啊,国际新闻啊,孩子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他们了解的东西,回家再说给父母听,不知不觉给家长们普及了很多知识。“从中央到地方,国际国内都能讲。”这是周围村的村民对我校学生的评价。了解了国内外大事,学习了严谨的文笔,这是我校学生读大报的收获。多少年后,我和北京的朋友谈起这段往事,他们也很有感触,说你们那里的孩子恐怕是党报最小也是最虔诚的读者群之一。
  周兵问我,这么多报纸、书学生读得过来吗?我说,当然读得过来了。注意阅读方法啊。从这些书中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学到的东西,开阔了视野,学到了作文成功的方法。来访者七嘴八舌地问我,我们也整天读课外书,读了很多很多,可感觉水平没提高多少,作文水平还是跟原来差不多,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我们的方法有问题?
  这似乎是很多读书人都有同感的一个问题。面对他们充满困惑的眼神,我介绍了我校学生的做法。
  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课内与课外阅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事实证明,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必要的补充和发展。目前,市场上书刊如林,应如何有效地利用一些读物开阔视野、吸取知识、提高读写能力呢?
  首先要禁忌“饥不择食”,注意选好“食物”。
  食物,是人们身体的必需品,但是,生冷、酸辣、苦咸甜一齐饱用,就不宜于消化吸收。读书如吃食物,不可乱“餐”,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需要进行有目的地选择。
  比如我校的王成同学,语文成绩居中,但他很有进取心,听别人一说这是佳作,那是名著,这本经典,那本精彩,不管三七二十一借来就读,读了一堆却不知自己学到了什么,结果语文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语文成绩好的同学的做法是:
  先看题目。题乃文之眼,从题目上选择自己所需文章。
  快速浏览择优法。先把每篇文章一目十行浏览一遍,找出有趣、动人、知识性强、有实用价值的再细读。这两条做法比较科学,很多读者都有体会。
  其次要注意对内容读深、读透,达到理解。
  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小时候读过《水浒传》,他的伯父鲁迅先生知道了,问起她,她便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这是她读书时,“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的结果,鲁迅先生批评了她这种读书方法。
  据我所知,有好多读书人也像她那样阅读。这样的阅读,是很难收到理想成效的。
  要有效地阅读一篇文章,大致应按这些步骤:①确定选读文章后,反复多读几遍,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勾画出来。②查找工具书,或请教别人,解决疑难问题。③搞清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文章思路,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④动脑思考,利用素材,再进行练笔。比如作者利用这种方法表达中心,你再用其他方法试试行不行?作者用第三人称写的,你用第一人称写写试试可以吗?
  有时阅读故事情节有趣紧张的文章,当读到高潮时,你还可以迫使自己停下来,按照你的逻辑思维,再往下设想结局。设想几种结尾后,再接着往下阅读,对比一下哪个结尾好,好在哪里?还有,读完文章,你总会有些感想吧,那就随时把这些思维火花捕捉下来。这样精读一篇文章,比单去追求情节、囫囵吞枣地读若干篇要强得多。所谓“精读一篇,胜似滥读百卷”,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还要注重阅读积累,做好读书笔记。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书有好多好词佳句,精彩的开头、结尾、片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摘录下来,要养成看书必动笔的好习惯。不过,大量阅读、词汇繁多丰富多彩,如何记录才便于今后查阅学习?很多学生尝试探索了一种“分类摘记法”,收效很好。
  可以准备一个记录本,将全本分为几个大栏目,可分为“景物”“人物”“好开头”“好结尾”等等。每个栏目下面,还可分为若干个小栏目,如“景物栏”可分为春、夏、秋、冬四栏,按景物类别可分为风、云、雨、雪、花、草、树、木、雹、露、霜等。人物栏可按年龄分为老人、青年、儿童,或按职务分为工人、农民、学生;还可设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栏等等。好开头可分为开门见山式、故事传说入题式等,好结尾可分为“抒情式”“余味无穷式”“心得式”等等。
  这样做到了栏目清晰,读书时分门别类记录,避免了无目的杂乱无章地堆砌,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还便于今后的查阅。
  课外阅读还要注意两个重要的问题。①“课内”文章是主,课外文章是次,禁忌主次颠倒,抓了芝麻漏了西瓜。②禁忌迷入猎奇的“武打”“侦探”之类的“庸俗”情节,以免误入歧途,荒废学业。
  来访者都频频点头。
  
  (本文选自《凭什么成就卓越》,已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