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策略的再思考

2011-12-29胡月华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摘要:一节课有许多细节,对细节的处理决定着课的效果和效率。教学提倡有效教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堂教学的灵魂,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更是关键。笔者试着从审视课堂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细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使科学探究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效果、更有效率,让科学探究充满魅力。
  关键词:细节;有效;探究
  
  从事一线小学科学教学,见证了、也亲历了科学课堂探究从“热闹探究”到“安静探究”,现已逐步走近“有效探究”。那么,如何使科学探究顺利开展,使“有效”“高效”走进科学课堂,让学生在经历有效科学探究中轻松建构科学概念呢?经历多年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对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营造氛围,关注预设与生成的细节
  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做好精细的预设。预设大家都会,而且一个比一个高明,但是对于学生的生成,则可能会避而远之。这样的想法,自然很难做到意识理念上的转变,没有这样小处的转变,自然谈不上大处的转变。所以,我们得关注学生生成,关注课堂细节。
  (1)尊重生成,营造生成氛围。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是磨灭,这样的学生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也是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是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
  (2)在“预设”留足生成空间。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二、精心准备,关注材料与呈现的细节
  科学课上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不但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同时还必须把握好呈现和整理材料的时机,才能确保科学探究有效开展。
  (1)合理选材。张红霞教授指出:越成功的教学越简单明了,可以用5个材料说明就不用6个,用简单材料能够解决的就不用复杂的材料。教师用心准备材料,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开展。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而且轻松建构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的科学概念,使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2)巧妙呈现。把握好呈现时机,不但能利用材料创造性地调控探究进程,还能提高探究深度和活动效度。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课型,灵活运用呈现方式,确保了实验顺利开展。由于孩子的心理年龄所致,对新事物永远充满好奇,所以在很多科学课中教师必须把材料“隐身”,在需要时呈现。这样既可避免打扰孩子的注意力,又可拓宽思路,使探究更有深度。同时,呈现材料要有层次性。
  (3)及时整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交流汇报期间和进入第二个活动时,必须及时整理好上一组探究材料,否则他们将会偷偷地“玩”桌上的材料,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后必须及时整理实验材料或将材料“隐身”于学生见不到的地方。
  要使学生操作井然有序,研究兴趣持久不褪,研究层次不断深入,只有准备好有结构性的材料,并巧妙收发,才会使学生有激情与心灵的飞扬,深刻与理性的思索
  三、示范指示,关注引领与实践的细节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逐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责任逐步转给学生的过程相当复杂,就像父母为孩子示范以后生活必备的复杂的生活能力一样,教师也要为学生示范学习的技能和技巧,不断给予指示、引领,直到学生能采取行动开始自己的探究活动,并能够独立搜集和解释证据为止,教师才可以开始逐步地退出控制。
  (1)在仿效经典实验中发展计划技巧。为了让学生做好探究活动的准备,我花大量的时间经常带领孩子阅读和仿效经典实验,获得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
  (2)在经历科学活动中发展探究技能。为提高学生探究技能和活动开展的效率,在教学时我会刻意花大量的时间来发展学生探究技能,让学生了解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全过程。比如,有目的地为学生安排有次序观察、完整表述、有计划设计方案和图文结合记录等活动,并向学生示范如何开展这些活动。其后,请学生进行尝试,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反思。
  (3)在重视合作活动中发展交流能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课堂语言是师生和生生之间交流沟通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表达思想的主要手段,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特意设计活动和安排时间让学生锻炼合作交流和提问能力。在合作交流中,我更关注的是同学间怎样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听取想法,尊重别人的想法等,而不是内容。经过长期的训练,不但让学生学会提问和质疑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交流。
  (4)在日常探究开发教学细节。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的一个细小的片段。它短小精悍,便于教师钻研和突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开发好每一个教学细节,还担心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出新的活力,新课程改革方可落到实处。
  四、多元评价,关注交流和激励的细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评价和交流既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探究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把师生交流与评价融入探究活动过程中,营造有效、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五、课外延伸,关注课前和课后的细节
  (1)正确认识前概念的认知。老师做好课前热身运动,才能为整个课堂教学打坚实的基础。老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究,还要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科学前概念的认知。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认知情况,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安排;另一方面当课程学完后,有助于学生在以前的基础上改正错误认识,提升科学概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关注课后探究的细节。关注学生课后活动的延续,这也是有效教学的延续。这会让我们的课堂更有吸引力,更有魅力。科学新课程倡导我们教师“将学生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放课堂,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去,使学生深入持续地投入科学学习。比如在教《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之后,提出一个课后作业:用塑料笔帽、橡皮泥、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制造一个“沉浮自如的潜水艇”,回家后做一做,玩一玩,同时思考:“挤压瓶子与潜水艇在水中下沉有什么关系?下节课一定要告诉老师”。这个课后作业再次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同时也为沉浮的生活化应用与问题解决做了良好的铺垫。
  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细节做起。我们想要学生经历科学家那种探究过程,思维——实践——再思维——再实践,就必须关注课堂中的各种细节,并把这些细节做得更好,让这些细节真正有效,让我们的探究活动真正有目的、有效地持续下去,我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