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教:谈如何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2011-12-29于忠德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为教师这一行业,它的劳动过程具有特殊性,既有有形的教育(即文化知识的传播),也有无形的教育(即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既教书也育人”。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塑造高尚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形象的灵魂,是学生心中偶像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根本。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古语也说:“善歌者教人习其声,善导者教人习其志。”教师以“身教重于言教”为准则,用自身的形象与行为潜移默化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本人想结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探索,来谈谈“身教重于言教”,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一个教师对自己育人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也就是说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师德规范的首要问题。
(1)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幼小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他应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的老师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其次,他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使本一心向善的学生更增添了动力,小树才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3)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
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身教”,以人格培养人格呢?
(1)教师要真诚。教育学生不是演戏,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他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敞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平素不能搞师道尊严,不能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2)教师的人格要合格。在育人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一种观念:学生接受能力有强弱、学习进步有快慢,在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因人而异、分类推进、互帮互学。教师要用健全的人格素质和良知影响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种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错误,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
(3)教师要脚踏实地,以身作则。2007年秋季,A班班主任老师调走,学校让我接替,走到A班教室一看,桌椅东倒西歪,地下全是果皮垃圾,这哪是一间教室,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场。
对学生说讲道理吧,什么“整洁干净才是美”,什么“坐在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里才能心情舒畅”等等。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于劳动十分厌烦,向来搞卫生就推三阻四的,都不愿意去干,所以这些道理学生根本就听不进去。
你说冲进去发火吧,一次发火可能会取得片刻的效果,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利用班主任的权威,当然也可以叫得动几个学生打扫,但是都不可能是心甘情愿的,心中总会叽叽咕咕:凭什么让我去扫?这也不能解决问题。可是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脏乱的现状呢?
经验告诉我:身教重于言教。我也是这个班集体的一员,要求学生在今后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我自己为什么不能首先做学生的榜样呢?想到这里,心中已打定了主意,我默不作声地走进了教室,缓声说道:“同学们,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在自己的教室里,我们都是班级的主人,我也是班中的一员,有责任和大家一起把班级搞好,把班集体的荣誉放在第一位。今天我们班还没有排好值日生,所以卫生不够好,桌椅也没有按要求摆放整齐,今天就先由我来做值日,希望在以后我们能同心协力为班集体争荣誉。”说罢,在卫生角拿起了扫帚开始打扫教室。全班学生都静默了,片刻之后,教室里开始有人小声地开始议论起来:“这老师不骂我们吗?”“老师在干吗呢?”“真傻,还亲自扫地。”……慢慢地,声音没有了。有的学生拿起扫帚开始帮我扫,有的学生开始摆放桌椅,有的学生拿起水桶出去打水……无声的行动,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学生们和我一起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当教室在大家齐心协力打扫干净以后,我走上讲台,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同学们坐在又干净又整齐的教室里,舒服吗?”
“舒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我们要不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呢?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从那以后,我们班无论在什么时候,桌椅摆放整齐,地面干干净净,并在整个学期结束被评为了全校的卫生班集体。
常规教育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一遍好样子来。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言教,也需要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身教不仅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容易被他们模仿,被他们所接受,同时,也让他们觉得很民主。因为它不带有任何的强制性,通过我们的无声行为,示范的行动,来带动学生、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中国的未来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振兴教育靠教师。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任务是稳定。稳定教师队伍主要靠国家,也靠基层学校做好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已成为共识,广大教师为之而振奋。只要我们上下一起重视、一齐努力,教师队伍稳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更多的学生将在教师熏陶下快步走上光明之路。
(庄河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