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中段课外导读兴趣形成的思考
2011-12-29陈静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段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3~4年级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有相当的比重。课外阅读由于脱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比第一学段明显提高:识字量增加,阅读兴趣更浓,朗读能力初步形成,语言发展逐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
农村学生除上述特点外,更是受到了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的机会相对城镇学生少得多。首先是来自家庭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家长本身是农民,一年到头从不读书看报,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课本内的知识就行,看课外书是闲书,不必看。再次是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农村的办学条件普遍比较落后,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备,有的学校连图书室都没有,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资源。即使有图书室的学校,藏书量也相当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这些条件限制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村学生知识贫乏,理解能力普遍偏差。要想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阅读首先必须由兴趣开始。
一、“趣”自“疑”中来——悬念诱发
故事孩子都爱听,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可以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并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被激发的状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表明,当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不符合即为学习中的疑点。教师对学生的疑点引而不发,鼓励学生通过读书去释疑。这样,就能够形成孩子们“愤悱”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活思维。
二、“趣”自“源”中来——畅游书海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1)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中年级的孩子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
(2)班级要完善。受条件的影响,农村小学较难有标准的图书室,但可以在班级里建立一个图书角,也可以设立班级图书跳蚤市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所藏的书籍、报纸,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三、“趣”自“法”中来——建构能力
在现实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效果三者作用着,影响着。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乐读书,善读书。
(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订一个读书计划。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要想让学生会阅读,就得交给他们方法。教师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做专门的指导和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中慢慢掌握方法。①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②精读法。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③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四、“趣”自“情”中来——畅达感受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五、“趣”自“心”中来——收获激情
心理学认为,适当的学习难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如果学习难度太大,无论学生怎么努力都学不会,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如果学习难度过低,毫不费力就可学会,也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读书之余,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今来。教师要及时奖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始终处于旺盛的求知氛围中,并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心中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依据马洛斯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学生较高层次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即精神上得到某种满足,伴随而来的是兴奋感、愉悦感,同时产生自信,从而进一步激起阅读兴趣,并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能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会让农村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翱翔,给孩子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乐清市虹桥镇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