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数学教学的灵魂
2011-12-29陈乐秋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摘要:在新颁发的《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新课标中有六个核心概念,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数感;建立;发展;强化
什么是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联系生活,启蒙数感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教授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如教学《统计》时,结合准备新年联欢会,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节:新年就要到了,我们班要举行入学以来的第一次新年联欢会,联欢会上要给每位同学买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该买哪些水果呢?每种水果该买多少呢?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谁喜欢吃什么就告诉老师”,有的说:“喜欢吃苹果的举手,数一数有几个,再让喜欢吃香蕉的举手,数一数有几个……”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进行调查后作出的决定才能使大多数同学满意,这就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必要性。把生活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作为学生今天要研究的对象,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原来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交流。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说:1本书、1只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这就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二、小组合作,发展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同一数学情境中,有些学生反应敏捷,思维简洁;有些学生冥思苦想,挠头抓耳。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人的数学气质,前者学生总是自发地倾向于通过直接的数学“棱镜”去认识数学知识,进而成为数学气质中的精髓——数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启发,共同进步。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可多安排些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中,可以让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说说你在平时生活中见过“长方形”吗?学生顿时你一言我一语,越说思路越开阔;电冰箱、洗衣机、毛巾、围巾、白纸、桌面……数感培养既要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感,因为交流比单纯的看可能更易唤起数感体验。
三、练习应用,强化数感
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而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程度的指标。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张和加深练习内容,通过科学选题,必要的训练作用于学生。因此,必要的科学性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讲授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设计如下一组题:①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3/2少3个,甲做17个,乙做多少个?②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3/2多3个,甲做17个,乙做多少个?③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3/2多3个,乙做30个,甲做多少个?④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3/2多3个,两人共做53个,甲、乙各做多少个?⑤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3/2少3个,两人共做47个,甲、乙各做多少个?⑥甲比乙的3/2少3个,乙比甲多13个,甲、乙各做多少个?这一组题目,看上去很相似,但题目的做法却发生了变化,必须仔细思考才能解答,这对训练学生良好的数感大有裨益。
经常将相同、相似和相异的数学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地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差别,在比较中可以强化感知性、感应性,加深对易混知识的辨别程度。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所以形成数感需要足够的时间,在适宜的重复性训练后才能形成数感。同时教师若能善于引导,适当启发,这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大有益处。练习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让学生感官参与,同时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发挥。当然除了在课堂讨论交流所得外,还可以把触角延伸拓展到课外,向身边熟悉的人了解知识、方法。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巧设教学环节,真正地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因为,数感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灵魂。
(乐清市乐成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