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讲读法”教学的再思考

2011-12-29姜文仁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讲读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传统而又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讲读法”的认识,好像有点偏激。它仿佛就是旧传统的化身,就是应该改革的对象。似乎谁保留讲读之风,谁就有悖于课改精神,这样的课就一律应该棒杀。然而,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新事物都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的扬弃。新课程也不例外,我们应当以“扬弃”的科学观去正确地看待“讲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讲读”与教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韩愈在《师说》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要传道,要授业,要解惑,都必须运用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也就是说,必须要“讲”。“讲”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途径。韩愈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可见古人教学是很讲究“读”的。自古以来,“讲读法”就是教学的基本方法。“讲读”与语文学科也是不可分割的。且不说“读”是语文四大技能之一,单说“讲”,就与语文密不可分。语文内容博大,内涵精深,情感丰富,仅凭学生自己理解、体会是远远不够的,离不开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耐心细致的剖析,恰到好处的指点,精辟独到的归纳。彻底否定“讲读”,语文教学就会落入浅陋的桎梏,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光华。
  当然,“讲读法”固然值得保留,但也不能落入“灌输式”教学的俗套。一堂课,从上讲到下,老师讲,学生听,自然有悖于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讲读法”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要赋予它新的内涵。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为宗旨,斟酌损益,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一起发展。
  第一,“讲读”的安排要合理化、科学化。毫不夸张地说,“讲读法”的失衡,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讲读”,提高了教师的主导性,而失去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陷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教学中,有些人矫枉过正,一味地排斥“讲读”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丧生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了课改与教学质量的矛盾。这种现象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就是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因而,“讲读法”教学似乎成了问题的焦点,而惘然不知所措。由此可见,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如何把握“讲读”的适度,该讲则讲,该问则问,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合理运用“讲读法”教学。
  第二,“讲读”的内容要多元化、多维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讲读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当着眼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课堂的任务不是教课文,而是通过课文这个例子,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陶冶学生情操。
  第三,“讲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民主化。传统的“讲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也跟着读,这样的“讲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很单调,很呆板。新的教学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景;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为己任,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讲读”教学更应该民主化。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讲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要参与到教学事件中去,与学生同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及时地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见解,要善于把鼓励送给那些需要鼓励的学生,尤其是弱势学生,把课堂营造成一个“温馨的家”,营造成师生双方共同的“精神家园”,营造成充满人文的生活世界。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讲读法”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读讲讲,也不是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它是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批判地接受了传统的“讲读法”教学的精髓,又融合了新课程思想的一种教学法。它既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发扬。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运用“讲读法”教学,重新确立“讲读法”教学在新课程中应有的地位。
  (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