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课改之探究
2011-12-29焦志新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摘要:推进新课改,从课堂开头抓起,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锻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克服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误区。
关键词:课改;课堂生机;误区
推进新课改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教师作出点点努力,都会见到成效的。
一、从课堂开头抓起
一堂思想政治课,头开得好,就能迅速活跃课堂,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课上,老师不断变化课堂的开头,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用生动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幽默故事、新闻材料、学生身上发生的变化等做开头,也可用名言、警句做开头。比如在讲“坚强意志的作用”这节内容时,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说:“狄更斯说过这么一句话: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那么,顽强的毅力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听了这样的名言,同学们一下就会对顽强的毅力的作用产生兴趣,那种迫切渴望答案的心情促进学生认真听讲。总之,老师要根据自己所讲的内容,设计各种形式的开头,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未始,兴已浓”,促使学生迫切学习。
二、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锻炼
课堂不仅是学生求知的场所,也是陶冶情操,充分锻炼的场所。如果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在各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课堂上,教师侧重语言锻炼,学生回答问题语言流利,还说得绘声绘色。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他总结的同时,也给学生学习巩固的机会。除此之外,老师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材料,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能合理地运用知识。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让学生从书中找一些简单的题的答案,教师要让他们来回答,并且及时给予他们表扬,目的是让他们产生兴趣。在有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来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展示答案。也可以运用知识竞赛法、上台演讲法、心得记录法等不同的方法,锻炼和激发学生兴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需要从教师那里受到教益,得到关心、帮助和呵护。但是,学生是有着自觉能动性的个体,他们有理想、有感情,对于给予自己的教育时时都会产生接受或拒绝、积极与消极、去做或不去做的反应,由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必须真正地把学生当成接受教育的能动主体。要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文的正面教育,通过语录、资料、故事、小栏目、阅读与思考、活动设计等,力求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吸引和启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很有兴趣地积极地学习,并同自己联系起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灵活有效的形式,寓教于乐,那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和谐课堂气氛方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解的过程中,可给他们看些生动的影像资料,新款的图片展示,或给他们听一些音乐。比如我在讲情绪这节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听乐曲《春天来了》和《二泉映月》,让学生感受这两首乐曲带给他们的不同感觉。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让学生“敢问”,老师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打破“权威”观念;还要教学生“会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教学生“会问”,对教师既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也可以说,教学生“会问”,就是教学生会思考,会分析,会创造,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四、克服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误区
(1)误区一: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求表面热闹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华而不实。一些教师让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一股脑儿往自己的课堂里夹,而不管自己所教授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合这样的学习方式。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让学生“动了却没有懂”,“热热闹闹,却无收获”。同时,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在课堂上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合作学习,似乎不合作就不是新课程。不同的学习内容适宜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客观地根据自己所教课程的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新课程关注的是如何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只要能够更好地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持续、全面、和谐地发展,就是新课程所要求的。
(2)误区二: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话,许多教师对驾驭课堂产生了困惑。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有的教师甚至上课该讲的也不敢讲,本来教师一句话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我认为,一般来说,陈述性、事实性的知识可以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该引导就要引,该问的就要问,该讲的就要讲,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上是我政治课教学的一点探索。教学内容都应基于学生们活跃、快乐的天性而设计,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活跃思维,主动求知有着显著的效果,从而寓教于乐,更好地上好每节课。
参考文献:
[1]沈玉春.现代教育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