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2011-12-29郑鑫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在音乐面前,教师介绍多少,说多少音乐的美,那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要学生认同,还不如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听,给学生感受音乐的机会。
一、先完整地听
聆听时可以闭上眼睛,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尽量完整地静下心来闭目聆听。完整的音乐形象,对学生非常重要。第一遍完整地聆听,学生其实有很多感受,这些感受有的学生并不会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也不应该追求在这个过程之后,有多少个学生说出了自己听音乐的体验。这种说出来的体验是表象上的,更深层的体验其实在心里。教师只需要注意学生是不是对这个音乐明显有了兴趣,明显沉浸到了音乐中,若如此,就成功了。
二、多次聆听
在多次聆听中,学生有了自己重视的片段,熟悉了音乐旋律,并且喜欢跟唱。这就是学生喜爱上了这个音乐的表现,也是音乐魅力吸引了学生的表现。反复聆听,其实是我们健康音乐和不良音乐对抗的唯一有效办法。单靠教师讲述,想纠正学生对某些流行音乐的偏好根本不可能,但只要课堂上有时间反复地听,学生耳熟能详,有充分机会聆听健康音乐,音乐自然能让他们有所改观。音乐教师千万不要从自己的角度,轻视音乐的魅力。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一下语文教学中“美读”这一方法。多读,自然能感受其美,多听多唱,自然可以让学生感受其音乐美。教师要是转换一个角度,不单从自己教上去想,而是从学上去体验,就能感觉到:原来,学生喜欢的是听和唱,不喜欢的恰恰是教师讲得过多。我曾经做过实验,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歌曲,要是整堂课用大部分的时间让他们听唱,最后下课了,他们都不自觉地还在哼唱。这让我感觉到,我们音乐教师其实并没有正视过音乐本身的魅力,而是太迷信自己讲述的魅力了。
三、升华和提炼
教师的升华和提炼是聆听必不可少的,但是贵在精致,贵在画龙点睛。通堂课让学生去聆听的话,效果不太好,学生的聆听毕竟有他的盲目性,这样也并不可取。所以,教师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知识介绍,可以有一些艺术的处理方式。例如,介绍欧洲音乐风情时,很多教师想让欧洲建筑和文化留给学生一个印象,这个当然有助于学生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可是,为什么不能将这些文化建筑图片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的视觉效果呈现呢?这样完全可以不打断音乐的连续性,不影响音乐的聆听,学生的看和听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所以,这些人文风景的介入,既完全恰当,也没有影响课堂的音乐性,恰恰成了一种非常好的辅助。
(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