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充满生活的味道
2011-12-29赵娜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语文。我视域下的语文课就是生活课,是让我们随着一个姓“语”名“文”的“人”走进生活,学习生活,感悟生活。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语文课要充满生活的味道。
《我要的是葫芦》,通过讲述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葫芦叶子上长满了蚜虫最后全掉了的故事,说明了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而阐明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道理。课文的思路特别清晰而且又有两幅插图作比较,按照传统的讲法,先出示两幅插图,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幅图的异同,再到文中找出描写葫芦秧生虫前后的样子的句子分析理解课文,最后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思路既清晰又简单。可是我总觉得这样做就是硬生生地将学生从生活中拖出来逼着他们学习语文,会逐渐抹杀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于是,我暗忖:能不能把这种“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呢?于是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对葫芦的生长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了解一些嫩葫芦和老葫芦的用途后,便产生了新的教学思路。
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古筝曲《渔舟唱晚》的配乐下,我向学生展示了十几幅与葫芦有关的图片。图片从挂在藤上的晶莹剔透的小葫芦到用葫芦做成的容器、雕刻品、乐器,葫芦挂件,再到美食葫芦条炖牛肉等应有尽有。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我分明看到了有的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生怕错过了精彩的画面,有的孩子馋得直咽口水。我趁机问道:“葫芦有如此多的好处,你们想不想拥有一些小葫芦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接着我又说道:“如果想得到葫芦的话我们就要对它的生长情况有所了解,曾经有一个人他就是因为不了解葫芦的生长情况而导致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就这样,我出示第一幅图并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引入对文本的阅读。在指导朗读时,我抓住“细长”“长满”“雪白”,引导学生体会葫芦藤、叶、花和小葫芦的可爱。接着,我又出示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并探讨小葫芦落掉的原因。在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课本剧的形式活生生再现了邻居的诚恳和那个人的固执与无知。我又借机介绍了本课的重点句型反问句以及它的作用。最后,为了验证葫芦和叶子的关系我利用了科学课上光合作用的演示图,展示了植物的根茎叶花与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这个道理。临下课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在学校的花坛里种下了葫芦种子,共同期待小葫芦的诞生。
通过这堂课,我看到了孩子们对求知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我认为在语文课中要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让语文课处处充满生活的味道,进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以更快更好地提高。
(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寿王坟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