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观察多积累是习作的基础

2011-12-29杨丽梅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思考等多种途径,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大多数小学生认为生活单调,每天是进学校出学校,出家门进家门,平凡、重复,周而复始,使学生写习作困难,没写出三言二语就没词了。尽管老师再三讲解、提示、启发、引导,学生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东拼西凑,胡编乱造还是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草草收兵”,写不出文章。症结在哪?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细观察、多积累,定是习作的有效途径。
  一、日常生活
  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无意注意占很大比重,观察经常是随心所欲,注意分散,有时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细致辨别能力,往往停留于大致的、轮廓的、笼统的观察,甚至遗漏重要细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观察内容、观察方法、观察方式等多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捕捉、攫取、记录、积累有用的写作素材,从中获取丰富、独特的体验。如:炒菜、做饭、打扫室内卫生、参加公益活动等。这就要求以学校、家庭、社会为背景,观察、发现身边及周围美好的、具有特色的人和事,从而积累素材,提高习作能力。
  二、假日时令
  会观察才能积累写作素材,有体验才有习作的社会真实情感。如:每年的“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农历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些假日时令,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假日不同形式的庆祝、纪念活动及不同时令风俗习惯等给人们的情趣。如:“端午节”人们是如何纪念屈原——包粽子;“中秋节”的赏月晚会,是如何讲述嫦娥奔月故事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习作素材就在身边,就在学生的所见所闻之中,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
  三、观察景物
  景物是习作的重要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捕捉习作素材。赞可夫说:“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需要在屋子那边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确实,生活中处处有美,处处有诗,处处有画,处处有闪光点,处处有让我们写不完的交响乐章,关键是教师要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鉴别、去欣赏、去搜集那新鲜灵动的万物。如:春意盎然的公园,芳草四溢的草坪,绿树掩映的小径,风和日丽的湖畔。一年四季更是繁花似锦,景色宜人。这些构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风光。
  四、记人写事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说,能洞察明白世界事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能熟悉而通达人的情感就会写文章。学生缺少的正是对事物的洞察,对人情的练达,也就是缺少敏锐的观察与体验。如:人的表情、动作、语言、服饰,各有千秋。人的表情是非常丰富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态表现;人的动作是千变万化的,多种多样的;语言更是丰富幽默,奥妙无穷;服饰也是百花齐放,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男的,女的……他们穿衣戴帽更是百花争艳,姹紫嫣红。记人写事是学生习作中最基本内容,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出现写人没个性,记事不具体,缺乏时代特征,没有时代气息的问题。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周围的细致观察和对事件的洞察能力、概括能力,缺乏对闪光点的捕捉。
  教师要教会学生懂得习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且要用尖锐的目光,灵敏的感觉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牢记:勤学是知识的土壤,多思是知识的钥匙,观察是习作之路,积累是智慧之梯。让我们踏着时代的节奏去观察、去积累,让习作之花开满神州。
  
  (辽阳市宏伟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