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考前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

2011-12-29魏跳跳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摘要:文言文作为高考内容分值不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及高考阅卷情况探讨如何在考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复习。
  关键词:文言文;针对性;有效性
  
  如何在考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复习,这是教师和学生都关注的。2010年,笔者参加了浙江省语文高考阅卷,内容主要是古诗文,觉得收获匪浅。关于文言文部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阅卷情况,谈一点认识与体会,以与各语文教学工作者分享。
  一、回归课本,引源头活水
  课本是文言文复习的一个重点。为了迎接高考,同学们必须重新复习课本中的文言文。从高一到高三的所有文言文必须熟读,重新梳理当初标出的重要内容、文章下重要注解,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做一些归类的练习。重温知识,这是相当重要的。重点要学生关注这些内容:实词、虚词、句式。实词主要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虚词主要是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但要注意有些年文言文高考不局限于这几个虚词,复习时还是扩大一点范围,以防万一。句式主要关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这是学生觉得最难的,教师必须要学生学会辨析。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省略句、被动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书本中的文言文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必须先积累好课内的知识。课外阅读其实是课内知识的迁移,而课内学习时所练就的能力就是课外阅读的能力。
  二、讲究方法,探曲径幽境
  1. 明考纲
  文言文考什么?怎么考?教师必须让学生心中清楚,复习起来才会有的放矢,胸有成竹。新课标《考试说明》(浙江卷)规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①能力层级B——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②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考点和考题的设置都要了然于胸。
  2. 巧复习
  (1)分类整合。复习课本知识,要多进行知识分类整合。分类整合所学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它把同类知识点串联成一条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归纳、总结所学的文言文,并依靠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形、字义;词语包括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代词、副词、介词、助词、连词等)。比如虚词“而”的用法,教师如能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归纳,学生加以练习记忆,然后做课外文言时懂得迁移,就能联系语境选择义项。
  (2)正误答案呈现。复习阶段,教师上课要讲究方式方法。比如翻译题,采用正误答案呈现,赋分纠错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捷径。例如,翻译下面句子: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3分)
  参考答案: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学生答案:难道因为流离失所十分饥寒,终身不使用,而一餐饭都不曾忘记君王。打分:1分。“岂非……也欤”固定结构没有翻译出,被动句没有翻译出来“终身不被重用”。失误原因: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不清楚或者意识不强。要复习一些固定结构,要在翻译时注意是否有特殊句式隐藏。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分)
  参考答案: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学生答案:我的意思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打分:1分。“意”翻译错误。失误原因:对实词“意”的各个义项不熟悉。需要对一些重点实词进行词义归类记忆,记忆时结合课本内的例句。
  ③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分)
  参考答案:(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学生答案:何况,他是吴国人,自己依仗有才华,很少有所推荐认可的。打分:1分。“况”是“顾况”,人名。失误原因:没有联系上文“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学生通过正误答案比较,明白知识的考查点,找到自己失误的原因,也从他人的失误中吸取教训。这样的记忆更加深刻。
  (3)高考真题。一定的文言文练习绝对是必需的,毕竟考场上时间紧迫,必须快速完成那么多试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有效的结果,我们要做高考真题,收集各优秀中学的模拟题。我们应该选择近3~5年的高考真题,可以先做浙江省的高考真题,再做其他省市的高考真题。每位同学认真做,认真分析,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失误处及失误的原因,弥补的方法。这样,学生一方面知道了文言文在高考试卷中的题型、难度,另一方面找到了自己的欠缺之处,自己的做题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而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三、注意规则,走渐进之道
  要让学生知道各个题目给分的规则,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可以避免失分。现结合浙江卷谈谈。
  1. 断句
  第20题: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参考答案: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赋分原则:“/”处,答对一处给1分,满分3分;误断一处扣1分;“//”处,不计分。“/”处断对一处得1分,断对三处、四处均得3分,但断错一处需扣1分;该断之处未断则不扣分。此题批阅,可先计断对几处,得几分;再计误断几处,扣几分。
  学生答案: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此例中,断对三处(“美”后、“事”后、“才”后),得3分;但误断2处(“未”后、“人”后),扣2分。最后得分为1分。
  根据以上赋分原则和批改事例,在做断句题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下面这几点。第一,并不是断的地方越多越好,否则,分数全倒扣光了。在改卷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断的地方相当多。第二,要找准必须断的地方,必须断的地方往往是语意完整的,主语、谓语、宾语比较完整。要提醒学生运用语法分析,辨析语意,然后断句。第三,学会根据分数揣摩断的地方的数量,一般3分的断句题在3~6处。(如果提供的语料不是很长)可断可不断的地方,还是不断。
  2. 文言文句子翻译
  第21题:把文中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3分)
  参考答案: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赋分原则:整题大意译对得1分,“名行”译为“姓名行踪”,给1分;“见知”译为“看见并认出”给1分。即两个知识点译对各得1分。“风化”未译不扣分。“名行”之“行”译为“行迹”“踪迹”“足迹”“行为”“活动”等均算对。“见知”只要译出“看见”“认出”的意思,即算对。译为“看见”“知道”之类也算对。
  学生答案:于是进入长安观察风化,隐姓埋名,担心被人认出。可得2分。
  ②吾为德请,财何为也?(3分)
  参考答案: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赋分原则:整题大意译对得1分,“请”译为“请命”给1分,“何为”译为“干什么”,给1分。“请”译为“请求”“求情”“请愿”之类也算对,得1分;但译为“请罪”算错,该知识点不得分。因为“请命”“请求”之类是为别人之事向当事者祈祷,而“请罪”是为自己的过失向当事者请求宽恕。“何为”是知识点,一定要译为“干什么”。“财何为也”有不少考生译为“为什么要财物呢”“怎么会为了钱财呢”“钱财有什么用”“哪里是为了钱财”之类,作为整句的大意是对的。故整题可给1分,但该知识点仍不得分。
  学生答案:我为道德而请求,怎么是为了钱财呢?此答案可得2分,即大意译对得1分,知识点“请”译为“请求”算对,得1分。
  根据以上赋分原则和批改实例,在做翻译题的时候,要注意下面这几点。第一,注意抓译句的关键词,包括实词、虚词。如“请”字是关键实词。第二,注意抓文言句式。“何为”是宾语前置的特殊文言句式。第三,一定要联系译句所在的上下文去推断自己的翻译的正确性。“请”如果翻译为“请罪”就不行了,因为联系上文,“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根本不是“请罪”。所以翻译完,要回头看看译句所在的上下文,及时发现失误,以免失分。第四,要字字有着落。文言文中单音节词比较多,翻译的时候要逐一落实。比如“名行”很多考生只翻译了其中的一个字,或翻译为“隐姓埋名”,或翻译为“不露行踪”,全部不够完整。当然,有些文言虚词,如发语词、语气助词等可能不需翻译。
  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是句子翻译的重头戏,考生绝对要擦亮双眼。比如句式,2007年浙江卷的“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曾忘君也欤”,2008 浙江卷的“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009浙江卷的“人之所有,唯恐其不吾予也”,分别涉及固定结构“岂非……也欤”的反问句式,“况,吴人”是判断句,“不吾予”是宾语前置。
  
  参考文献:
  [1]朱成文.揭开文言文翻译的面纱[J].语
   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