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011-12-29古浩民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与培养。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的话,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曾组织过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组织名著知识竞赛,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自信心大大增强。
三、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情感”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朗读激发情感,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因为意志靠情感来推动。要激发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量。为此,我认真设计每堂课的课前五分钟课堂,每天有意识地设计一个有关意志培养的题目,通过同学上台演讲,既达到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口才的训练要求,又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唐河县上屯镇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