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阅读注入情感的佐料
2011-12-29徐建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不能成为教育。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蕴涵丰富的情感,有的悲壮雄浑,有的温馨典雅,有的沉郁苍凉,有的气势磅礴。而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流传不衰,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真切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
一、课前激情渲染,注入情感佐料
阅读教学进行前,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师风格、学生自身特点和整体素质情况,精心设计课前激情背景,选择能引起大多数(甚至全部)师生共鸣的题材来提炼、加工、完善、甚至改造才能“录用”。要精选背景方案:或热情洋溢的气氛,或欢快流畅的情感,或毛骨悚然的恐怖,或触目惊心的灾祸,或情意绵绵的话别,或含情脉脉的恋曲。只要能达到所设想的师生情感全部投入的效果,无一不可采用。让学生感知背景后似有话堵在喉结里,涌到舌尖上,欲说为快的欲望。如果教师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境中生情
有些课文虽然感情真挚,但课文叙述年代与学生生活年代相去甚远。教学《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催人泪下的场面,缺乏有关历史的感性经验,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搜集有关资料,讲邓小平生前事迹,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则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播放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实况录像,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触”境生“情”。
三、借助教具,触发情感
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有位老师曾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播放十里长街送周总理的情景。看着,听着,读着,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学生也能自己解决文本中的信息。
四、传情达意的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传情达意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传情达意”的读,要求读者流入作品,驰骋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传情达意地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或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意韵;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读人物对话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种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诵台词,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连云港市关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