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11-12-29李宗明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学生所学习的数学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已成为中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人类发现的基础上的再发现,同时,数学学习也需要再创造。因此,中学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正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数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形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学习,因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2)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数学是思维高度活跃的载体,教学中应先利用教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可以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进行类比的思维训练,比如,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椭圆和双曲线。通过归纳类比的思维训练进行分析,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方式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这些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注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迅速形成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三大空间。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思想不承认学生的认识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力的能动反应,从而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和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创造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探索性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所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过程的强烈愿望,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具体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受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缺少有价值的讨论,师生之间也缺乏真诚而平等的对话。教学中应提倡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不是常规而是新颖的求异思想和方法解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学生创造良机,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对课外读物提出质疑,使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经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创造性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发掘学生一切潜能。有了创造性教学的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应自觉地研究学生,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把应对考试作为教学的法宝,而会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把学生进行分等,从而清除偏见、偏爱等阻碍创造性发展的心理因素,满腔热情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创造性素质。学生学习动力有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外在动力的存在是短暂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奖励和刺激;内在动力则没有这些局限,内在动力来自人的认识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因而它具有强烈的求新特点,这种求新的认识探索,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激发诱导和利用学习者的内在动力,让他充分发挥出来,他就表现为一种创造力,创造力一旦得到充分发挥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因此,创造性教学要培养创造型学生,就是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而不像传统的教育观,以统一的模型化的目标要求学生,依据一个理念一种模式把学生制造成完全一样的人。
总之,要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等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应成为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焦作市冶金建材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