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蒂尔德和灰姑娘的比较阅读
2011-12-29沈玉红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摘要:玛蒂尔德和灰姑娘是两种典型,一个是受尽世人指责,一个是苦尽甘来,让人渴慕。造成这两个人物迥然相异的原因,除了编者的手法不同,唤起读者的第一感情不同外,更主要的是我们根深蒂固的等级差别。
关键词:比较阅读;第一情感;等级差别
玛蒂尔德和灰姑娘是文学作品中的两个典型。如果我们把玛蒂尔德和灰姑娘放在一起会发现,两个女子有很多共同处:都美丽迷人,也都有吃苦耐劳的秉性;她们的命运也都和舞会紧密相连,同样渴慕舞会,同样为了舞会借了东西,同样弄丢了。不同的是,一个因为丢了东西而十年艰辛,一个却因为丢了东西而成就了爱情。还有一点,就是后人对她们的评价也截然不同。一直以来,玛蒂尔德就是我们批评的对象,我们批评她的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切实际,贪图奢华。如果她不贪图享乐,就不会有后来的丢项链和十年艰辛。所以,看过《项链》的人都会解气地说,她的十年艰辛是咎由自取。灰姑娘却是我们欣赏、肯定的对象,也是所有女孩的梦想。
为什么我们读者都可以原谅灰姑娘借东西,丢东西,为灰姑娘的华丽转身拍手称赞,却不能认同玛蒂尔德呢?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读者对体裁不同的认可
灰姑娘是童话,玛蒂尔德是生活。童话是浪漫、美丽的,生活是真实、残酷的。人们渴望童话的美丽,却不能原谅生活的不务实。灰姑娘想参加舞会,神会帮助;丢了水晶鞋,反倒成了好事,因此被王子找到,完成了华丽的嬗变。玛蒂尔德想参加舞会,就是不满足于现状,渴慕奢华。丢了项链,就要还债,而且还会被命运嘲弄——十年艰辛的结果,只值500法郎。
二、唤起的读者第一情感的不同
灰姑娘虽处在富贵,但自小丧母,饱受后妈、姐姐虐待,灰姑娘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因此,看到灰姑娘苦尽甘来,自是为她拍手称快。玛蒂尔德就不一样了,玛蒂尔德虽处在小职员家,但生活平坦,还用得起小保姆,吃得起牛肉汤,应该是很舒适的生活了。但玛蒂尔德却不知足,天天痛苦、忧愁,梦想上流社会的豪华。所以,读者被唤起的第一情感是不知满足的斥责,是否定、拒绝。因此,看到玛蒂尔德被生活惩罚,备觉解气了。可见,都是吃苦,只是因为一个吃苦在前,一个吃苦在后,但只因为读者的第一感情的不同,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也就截然不同。
三、思想深处的等级差别的作祟
如果说上面两点还是表层的,那么这里的第三点就是深层次的了。尽管,我们很多读者都不认同这一点,但这一点,却是决定评价的最关键的、也是根深蒂固的一点。那就是,灰姑娘和玛蒂尔德的等级差别决定了她们的命运,也决定了读者对他们的评价。
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人类因为出身的不平等、智商的不平等、机会的不平等、资源的不平等、成长环境的不平等等,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和等级。这些圈子和等级是有差别的。丹尼斯·杜顿在他的《赞美精英》一书中,写道:“如果你不理解等级体系价值的话,可能觉得它非常奇怪。我们多数人没有足够多的物理学知识来理解为什么有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它很可能是正当合理的,毕竟有人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灰姑娘出身富贵,她有资格接受邀请,而且,她也确实接到邀请了。只不过,她的后妈和姐姐们的阻挠,使她的舞会之旅有些艰辛。在舞会上,人们对她的界定是某个国家的公主。可见,她最后能嫁给王子是身份的回归,是吃苦的回报,她也就应该嫁给王子,无可厚非。
玛蒂尔德出身小职员,她的等级就是中产阶级,她就应该嫁个小职员,穿着朴素,住房简陋。也不应该收到舞会请柬,因为“请帖很少,给小职员的本来就不多”。她的资格是丈夫好不容易才争取来的。可见,她就应该和她的那些同一阶层的女人一样——“所有这一切,如果换了一个和她同一阶层的另外一个女人,也许不会放在心上”;或许像她丈夫那样——“心满意足地嚷道:啊!多香的蔬菜牛肉浓汤”。可是,玛蒂尔德却认为她应该归属于上流社会,因为她具备上流社会女人的美貌,像灰姑娘一样的迷人、美丽。在玛蒂尔德看来,“她们的等级差别完全取决于她们天生的聪明、生就的丽质和头脑的灵活。普通老百姓家的姑娘有了这些东西,也就可以和最高贵的名门闺秀平起平坐了”。
所以,她痛苦不堪。因为她具备了女人该有的一切,但是,却被她应该在的等级拒绝了。这里,我们尽可以大批特批玛蒂尔德庸俗的价值取向,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玛蒂尔德的悲哀在于她被自己所认为的该归属的等级所拒绝。所以,即使玛蒂尔德没有参加舞会,没有丢失项链,她的人生也不会是快乐的,她将永远沉浸在没有归入她该归属的等级中的悲哀中。因为舞会,玛蒂尔德有了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但是,玛蒂尔德也知道因为等级差别的存在,她要进入那个等级,要具备那个等级的条件:衣服、首饰。一如灰姑娘要去参加舞会,要乞求神灵给她舞衣、鞋子一样。但是,玛蒂尔德没有神灵帮助,只有贷借,从而产生了丢项链的悲剧。读到这里,我们看到,酿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是她错误地认定了不同的等级,她去了她不该去的等级。其实,我们想一下,别说是玛蒂尔德,换成任何一个人,有了玛蒂尔德的想法,可能都会痛苦不堪;有了机会,也会借东借西,希望有飞升的机会。社会中,这样的例子不是遍地开花么?
玛蒂尔德生而为人,因为身份的不同,命运就会如此不同的痛苦,也是我们人类等级差别中永远的痛。但是,我们却不自觉地抱守着这种观念,指责玛蒂尔德的不安分,认为玛蒂尔德出身小职员,却想爬入上流社会,那就是贪图享乐,爱慕虚荣。丢了项链是咎由自取,十年艰辛是生活对她的提醒:教会玛蒂尔德好好干活,不要思慕豪华生活,要懂得安于现状,要知足。因此,灰姑娘和玛蒂尔德就成了文学作品中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的代表:一个代表善良、坚强、可爱,另一个代表幻想、虚荣、贪图享乐。
玛蒂尔德为我们的等级差别观念,背负着不堪的恶名。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上演着一幕幕玛蒂尔德的悲剧。不过,也许我们丢的不是项链,而是生命。这些现实,再次让我们读到了经典作品对人类社会丑恶的深刻鞭挞,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玛蒂尔德的悲剧力量,更让我们感知莫泊桑对我们的悲悯。
(平顶山市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