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1-12-29杨紫仪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思想品德课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抽象枯燥,学生普遍缺乏兴趣,学生参与意识不浓,课堂气氛沉闷。这是影响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因此,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课堂气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感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润滑剂”,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它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社交技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信任老师,亲近老师,才敢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相交流、畅所欲言,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教师才能把握学生的脉搏,激活并抓住他们学习的兴奋点;爱生尊师,师生双方才会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双方才有可能顺利地、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活动。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生硬、刻板,整天拉着一副冷冰冰的脸去授课,只能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绝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与配合,更别奢谈学习兴趣了。
  二、巧设疑问,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无疑无思无惑,小疑小思小惑,大疑大思大惑”。 设置疑问,创设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与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急切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与兴趣。教师一定要学会设疑,于无疑处巧设疑。如果教师上课呆板,平铺直叙,宣讲教材,直接给出答案与结论,不给学生思维设置一些障碍,不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空间,有意识地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就不会开动脑筋,积极钻研、探索,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更谈不上兴趣的培养。当然教师不仅要敢于、乐于设疑,而且要善于设疑。设置的疑问一定要有思考的空间,要有思考的深度和价值。设计的问题要新颖,具有启发性;要实用,具有针对性。在具体操作上,既可以根据教材设问,也可以在热点、核心处设问,寻找问题的切入点。
  三、时政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中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虽然身在教室,但对国家的重大事务非常关注,迫切希望了解变化多端的国际国内问题,关注国家的变化发展。教师授课如果照本宣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理所当然很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地捕捉现代信息,把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生活的信息和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引进课堂,赋予理性的内容,即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材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理论的理解与内化。当然,渗透时政教学,一定要找准时政知识与理论知识(教材内容)的结合点。要适时、恰当地讲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时政知识,做到时政教学体现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中穿插时政教学,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如此,才能增强政治教学的趣味性,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增强时政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
  四、精彩生动饱含激情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的交流主要靠语言来进行。思想品德课往往对教师的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它的说服力、感染力、鼓舞力主要来自教师语言的力度和语言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生动形象、饱含激情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理智感,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语言的锤炼,做到:①语言要丰富有激情,教师要把全部的情感倾注其中,做到情理交融;②语言要力求精练、准确,讲究语言的节奏与技巧;③要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如名言、俗语、歌曲、典故或用一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的幽默故事,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总之,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深入联系学生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大幅度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