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建设:要年轻

2011-12-29杨攀峰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提起教授、博导,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或气质沉稳的中年人。但在陕西多所高校,一些优秀的“80后”已走上副教授岗位。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更有两名“80后”已当上了博导。
  “80后”走上博导岗位,在年轻人“难出头”的科研领域实属罕见。虽然近几年在人才选拔任用方面年轻化、精英化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纵观我国人才选拔的总体现状,“论资排辈”仍是束缚选贤任能的沉疴。这也是“80后”副教授担任博导的可贵之处。
  好在“80后”博导为高校学术人才建设竖起了一面路标。在传统的用人观念下,或许很多有学识、有才能的年轻人由于种种资历限制,在低层连“混”带“熬”,要么没有出头,要么等到重要岗位时已经精力不济,锐气和斗志减了大半。更严重的是“论资排辈”的积弊,除了无法真正唯才是举外,也极易产生用人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
  当然,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并不是一味年轻化,为优秀人才铺路这才是年轻化的初衷。客观地讲,勇于破格提拔年轻人,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但也要注意相关问题。因此,对于“年轻化”,我们最好给予关注:一是要认可年轻化的用人趋势,二是以宽容和鼓励的眼光待之,三是要形成对年轻人考查、监督的氛围。如此,更多的像“80后”博导这样的人才,才能走得正、跑得快。
  在很多时候,人们把我国杰出人才、科学巨匠的难产对准了当前的教育,这也是“钱学森之问”所指。我想中国教育难出大师级人才,固然和教育体制有关,但是在人才建设上我们是不是利用好现有人才更值得探究。对于人才成长规律、人才选拔机制和人才未来图景,是不是做到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引导。更进一步讲,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都是要达到使用人才的目的。换言之,一个国家的人才资源如何丰富,可是如果缺少了科学有效的选拔任用调配机制,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在更大的范围谈人才建设就是舍本逐末,人才强国也就很难实现。
  所以,在年轻化为选贤任能打开缺口的同时,在人才建设上,我们还应该通过多种资助措施和培养计划,不断地创造平台,尊重个性,既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又要不拘一格,激励优秀人才挑战自我、脱颖而出,为引进、培养、使用人才创造更大的舞台。可喜的是,当前我国已把人才建设放到了更高的高度,提出了科学的远景规划。但是,知易行难,我们期待科学的规划能尽早地开花结果,为优秀人才的发展铺出条条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