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1-12-29黄海英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讨论”这种被传统教育认为会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教学形式,却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并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教学形式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内容都适合。讨论什么、怎样讨论以及什么时候讨论,这些问题教师如果处理不好,讨论就可能失去意义,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过程。下面简单谈谈我对如何组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的看法。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择适于讨论的内容
讨论的效果如何,时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讨论的内容,那么选择什么样的问题进行讨论才能更体现讨论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讨论应放在知识的重难点之处
教材的重难点是一堂课要抓住或要突破的知识点,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普遍性的疑难问题,因而,在此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比教师三令五申地强调“这是重点、难点,大家一定要好好学”,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体验了合作的乐趣,也对重难点加深了印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2.讨论应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过程中,自己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如在解决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0时,积的符号如何确定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说说通过自己的观察所发现的规律。通过讨论、交流、实验、再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进而得出结论,使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安排好讨论的时机
1.解决方法呈现多样化时,适于组织讨论
如今的教材中,常常会出现开放性的习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情况,这类题目答案不唯一,但大部分学生思维单一,往往得不到多种答案,这时候采用讨论的形式效果比较好。
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要将一个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各自小组的见解,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这样,学生不但得到了正方体的11种不同的展开图形,而且还找到了正方体的展平规律,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和合作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善于组织讨论
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意见往往极不统一,各抒己见,此时如能适时安排讨论,并得到很好的效果。当然,在学生的探究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不搞一锤定音,要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时间和空间。
3.当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组织讨论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均以35 千米/时的速度前进。突然,1号队员以45 千米/时的速度独立行进,行进10 千米后调转车头,仍以45 千米/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1号队员从离队开始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少时间?”做这题时,不能正确分析题中的已知量、未知量以及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若能在这时候及时安排学生合作讨论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看法说出来,不仅能使问题本身得以解决,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讨论应放在产生结论的过程中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和适当的讲解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对于习惯听老师讲的学生来说,什么是讨论(更确切地说是怎样讨论)他们不明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宣布讨论的形式,并教给讨论的方法。
具体来说可以这样操作: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讨论的小组,并选举出组长。接着提出要求—小组可以以一人为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如果意见相同,可以在此意见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应提出质疑;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反驳,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最后由组长对本组意见加以整理、小结,进行全班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同学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应尽量通顺、简洁、明了,并能注意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直到达到基本的共识。组长和中心发言人都应经常更换,使每一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对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也可以采用同桌讨论的形式,或全班自由讨论,这样一来,就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主题作用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实践证明,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选准内容,找准时机,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大限度地给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高涨、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集体的智慧便成为个人创新的源泉,同时真正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后六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