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

2011-12-29赖燕慧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细细品味时下的公开课,在感叹教者解读深刻、设计精心、精彩亮丽,教学技巧娴熟、课堂驾驭能力强之余,总感觉缺少点什么?——缺那么一种自然大气,缺“学”与“教”之间的和谐融合,缺乏一份实实在在课堂实在感、自然美。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特征。它不仅是当今社会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的追求。究竟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和谐?笔者认为应在准确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通盘把握,寻求平衡,追求和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氛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达到视野的融合,学生精神的成长与自主发展。因此,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对话氛围,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绪场”,如借助媒体创设情境,运用图画再现,进行角色模拟,或设置悬念、抑或语言描绘等,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涉猎知识。例如《月光曲》(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八单元)这篇课文在知识内容、思想情感、乐曲意境等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月光曲》之前,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看一看音乐家贝多芬的画像,说一说贝多芬的生平事迹、家庭背景等,听一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命运交响曲》等音乐作品,谈一谈对月光曲的认识,对贝多芬的印象,让学生认识到: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不但善良、有同情心,愿意用音乐为穷苦人造福,而且他意志顽强,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依然创作出许多震撼人心的音乐巨作,鼓舞人们在逆境中扬起生活的勇气。从而有效地搭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加强语言实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1.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qcPQsLTeCpN8kbs6h5w7xw==“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专务,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坚守语言本位,培养语文能力,习得方法,养成习惯。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8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感悟“中华不振”的具体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言突破这一重难点:
   (1)默读课文第7、8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让你领悟到“中华不振”真正含义的词句。
   (2)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
   (3)重点品读第8自然段“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①指名读,议一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
   ②交流感受:
   A.妇女衣衫褴褛。“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透过“衣衫褴褛”,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衣衫褴褛的妇女会向人们哭诉什么呢?
   B.洋人得意洋洋。洋人得意什么?看着他得意的表情,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心情怎么样?请你用朗读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
   C.中国巡警的训斥。作为同胞,中国巡警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引读:谁知……不但……反而……)
   D.围观的中国同胞敢怒不敢言。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作为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到自己的同胞受到凌辱却无处说理,你又是什么感受?请你用朗读来表达出心中的感受吧。
   以上教学环节,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紧扣“中华不振”的关键词句,激活文本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中华不振”,从而深刻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习得阅读方法,提高语文能力。
   2.加强体验,促进情感的共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果说“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便是语文学习的生命。阅读教学,要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学《燕子列车》,在学生充分感悟“寒冷的天气—燕子的遭遇—人类的爱鸟情”的基础上,可运用多媒体教学,引领置身于正待启程的“燕子列车”旁,在《爱的奉献》的背景音乐中,想象被救护的小燕子的内心想法,再现瑞士人民与小燕子互诉衷肠的动人情景,让课堂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从而把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意识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灵,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灵活设计,实现语文与生活的互补共生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阅读教学,应让语文“回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里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学习与生活互补共生。例如教完《一面五星红旗》,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践行“爱国情”:(1)学习课文通过动作、表情的描写来表现“爱国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生活中的“爱国事”。(2)讲一个爱国故事。(3)在今后的生活中时时处处维护国旗的尊严。通过以上实践活动,让“爱国情感”逐渐在学生心里、发芽、开花、结果……
   和谐,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让我们一起追寻语文阅读教学的和谐境界,让课堂内外一派生机勃勃。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心田元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