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正语文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1-12-29吴珍玲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当前,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对语文课没有兴趣,厌学情绪十分严重。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得太呆板,教得太死,不能让学生理解文中语言文字的恰当和思想内容的丰富,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因而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有些教师一上课就是识字、解词、释句与问答,而不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生动活泼的课文,因此学生便觉得索然无味了。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从思想教育入手,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消极状态时,便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活动一旦停止,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了。因此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从过去的教学情况来看,以及从当前某些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成了被动的受教者,因而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的重要性教育,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心理动机和强烈愿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报纸,杂志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我在讲授语法知识“短语”过程中,首先请同学们分析“桥摇丧命”和“摇桥丧命”各属什么类型的短语,在意义上有何不同?同学们经过思考后争相回答,于是点燃了思维的火花。之后我又讲了《山海经》中一个绍兴师爷在一次案件审理过程中把“摇桥丧命”改为“桥摇丧命”而智救一命的故事,既在故事中增添了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和一字一差产生的重大作用,从而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必须学好语文知识的强烈愿望,化被动受教为主动求知。
   2.满足学生的心理欲望,化动机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孩子们都有成功的喜悦、期望的意识、表现的欲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差生就在课外予以肯定和鼓励,尖子生予以严格要求,对他们所回答问题的程度给予加深。这样就能使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都能品到自己成功的喜悦和快慰,每个学生表现欲望都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对语文课感兴趣。当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时,学习情绪便处于积极状态,并且为学到新的知识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能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要求(动机),在他们的思想上和心理就把“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预习,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实践表明: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教师反反复复地讲他们懂得了的东西,而最喜欢的是听教师讲出他们不懂的东西。哪些是学生懂得了呢?想知道,就要求教师必须去了解学生,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学,这样才能做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师要了解学生就必须抓好预习和检查预习情况这一环节。
   1.在深入研讨课文之前由教师提出具体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对课文作尝试性的理解和探索,使学生在预习中独立解决目标中提出的问题。并且提出新的问题,勾画出自己感到疑难的问题。
   2.教师在上课前(如早读)检查预习情况,预习得好的予以表扬,差的给予鼓励,让班上的每位同学在预习过程中都能享受能老师的尊重,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艰难求索而获得胜利的甜蜜,使之积累愉悦、积累成功、积累甜蜜,使之对语文课感兴趣。
   3.课前,老师应收集同学们所提出的新问题和目标中学生感到有疑难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备课,然后在上课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从预习这一个过程来看,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积极思考,不仅能够培养了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独立见解,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善于“开动机器”从而发现问题,并向老师提出质疑。在心理上存在问题,就产生了对问题求知的强烈愿望,有求知欲望就会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这样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听讲转化为主动求知。同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提出的问题也就深浅、难易不同,这样反过来又能促使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法实践活动中做到知己知彼,运用自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讲学生喜欢听的,而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去重复学生都已懂得了的知识,做到精讲。
   如果不事先让学生预习,往往会出现学生因初课文初读不足,讲析介入太快,缺乏雄厚的感知基础,缺乏对课文的理解;使分析流于空架,结论没有根基。由于结论得出太快,没有根基,所以学生很难联系生活和知识的实际来进行品味和吸收。因此很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更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
   (作者单位 贵州省天柱县瓮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