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源头活水”
2011-12-29张荣明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依托现有教材,重视落实基础,是高三历史教师进行高考一轮复习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如何将课本教材这一“源头之水”在教学中做“活”,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我们高三历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与我们高三历史一线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和学习。
一、“材”中有“料”
现在使用的普通高中历史教材用书除了正文外,还提供了诸如“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各种文字材料。这些材料较好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对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不同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以达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如: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借款情况表》这则材料,如何有效利用这则材料,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些小问题:列强争相向清政府借款的目的是什么?列强借款给中国有何特点?当时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清政府对外借款与今天的引进外资有何区别?这样设问,层层诱导,既充分理解了教材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图”中有“意”
从这几年高考试卷看,图片题比较普遍,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如果说文字型试题带给学生的是平面的感觉,那么图片题则充分地展现了历史学科本身特有的丰富广博、色彩绚丽的特征,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在一轮复习中如何利用教材图片信息服务于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课,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具体内涵,用了两幅名画,两幅作品表现的内容相同,画的都是基督教中的圣母子,但从人物服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看存在很大不同。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经过师生互动,最终总结出如下观点:前者:人物服饰颜色凝重,表情严肃,冷漠,动作僵硬,丝毫感觉不到母子间的亲情。后者:圣母温和地将圣子拖坐在膝盖上,甜蜜地紧贴着他的面颊,使人分明感受到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慈爱的母亲而不是威严冷漠的神。接下来教师引导:左边这幅是中世纪时期的绘画作品,从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史学界称之为“中世纪”。那时,欧洲是一个基督教神学无处不在的宗教世界。右边这幅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代表作《椅中圣母》,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学生就能初步体味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赞扬人的伟大,歌颂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旧”中出“新”
高三历史教学的任务是复习迎考,从教学内容来看,是学生已经学过、教师已经讲过的知识,如果还是按部就班地将知识重新呈现给学生,就会使学生厌倦和松懈,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教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对已有的教材知识有新的感觉,使学生主观上觉得好学、好记、好用,客观上又能取得好成绩。
1.理清条理。历史知识的条理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从纵向来说,就是按历史的发展时序讲清来龙去脉,特别在讲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历史事件时,一定要抓住重要阶段特征,分成几个阶段讲授。从横向来说,就是在并列叙述历史事件时,要用甲乙丙丁或一二三四清楚地加以区分。只有分清楚,听的人才能好记。如果事先就交待要讲几点,学生急于知道是哪几点,会产生求知欲,讲授就会更有吸引力。如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阶段(19世纪末)、短暂春天阶段(民国初年)、日益萎缩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每个阶段的大背景、大事件、特点、影响,要依据教材,罗列清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概括论证,得出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2.内外联系。历史知识虽然繁多杂乱,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联系有两种,一种是潜在的,从形式上看,它们很少有类似性、共同性,但内在还是有同一性的,教师就要把各自有局部规则的部分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规则。另一种联系是外在的,是人为制造的,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记忆的,要制造这种联系,需要对内容反复探究、深入理解,需要有灵活的创造性。如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分为三课,分别是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第2课“打开外交新局面”、第3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内容并不复杂,记忆也不难,但如果不寻找一种联系,学生容易把这三个时段割裂开来,不能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在复习时将内容延伸,用不同的“手”概括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近代中国是“屈辱之手”、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和平之手”、20世纪70年代是“跨洋之手”、改革开放之后是“多边之手”、新世纪以来是“和谐之手”,这样就把新中国外交思维的变化、外交成就的取得以及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整体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新中国外交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始终追求独立自主和世界和平。
3.提纲挈领。复习课最忌把书上的内容平铺直叙、主次不分地讲下来,这样学生对重要的知识印象不深,课后无法再现,因此会出现花了很多时间复习却没有效果,费力不讨好的后果。怎么保证上课时学生印象深刻,课后能清晰再现呢?那就要抓重点,以重点带动全面,能够让学生轻松掌握全盘知识。如在讲授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时,教材分为两课,内容繁多,学生不容易掌握。教师在复习时就交代清楚,关于列宁,要记住四个一:即一个政党(布尔什维克党)、一个主义(列宁主义)、一次革命(十月革命)、一个政策(新经济政策),这四点就突出概括了列宁一生作出的伟大贡献。
在历史学习中,历史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能力培养对知识教学有很强的依存性,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水平,直接关系到最后形成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质量和水平。在复习中,如何通过讲授强化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能力,永远是我们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