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嗣同的死到底值不值得

2011-12-29黄宗标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听过一节历史学科的生本教育实验课。教师在教授戊戌变法中的“戊戌六君子”内容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谭嗣同的死是否值得?
   各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纷纷发表观点:
   “他为变法牺牲的做法值得肯定。因为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帝国主义也不希望中国通过变法走上富强的道路,变法之路十分艰辛,他想用自己的热血洒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的流血不值得肯定,他的死是逃避责任的表现,不值得赞同。”全班同学的眼睛一齐射向了发言的同学。
   教师引导:“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谭嗣同被处死刑时,群众用菜帮子丢他,说明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他死也是白死。而此时要继续走变法之路,很多工作需要他去做,故他有逃避嫌疑。”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的思维也活跃起来:“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很可贵,所以我们要珍惜。谭嗣同选择放弃美丽的生命,我们不提倡,丢下没有完成的使命,我们要反对。”
   铃声响了,但全班同学还意犹未尽。
   评课时,部分老师主要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给这节课较高的评价,而我则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并得到了听课教师们的认可。
   我主要是从“谭嗣同的死是否值得”方面发言。我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人物
   谭嗣同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当时的中国受尽列强的掠夺,人民受尽侵略者的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当时中华民族的头等任务,故谭嗣同的流血牺牲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它感召和引领中华民族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谭嗣同不愧是时代的弄潮儿。今天中国人民生活在民族独立、生活日益改善、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追求生活和生命的质量是历史的进步,所以学生的观点也没有错,而问题的症结在于:能不能拿现在的观点去苛求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二、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要以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