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试卷讲评课

2011-12-29黄素凤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0期

   试卷讲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讲评,补充不足,并促使自己在知识和方法上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清楚自己掌握了什么知识和答题方法、技巧,查漏补缺,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试卷讲评课非常重要,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那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试卷讲评课,使讲评课的课堂效率最大化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提前备课,及时讲评
   讲评课作为一种课型,也和其他课型一样,上课前要备好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的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如何备好讲评课呢?(1)熟悉要讲评的试卷。要仔细分析试卷考查的目的、知识点,考查的形式(采用何种题型考查)、试卷的难易程度等等。(2)做一遍试卷。老师自己亲身体验试卷的难易,把握试卷答题的要求,确定试卷评分的原则、标准。(3)了解学情,清楚学生答题情况。可先抽查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几张试卷评一下,以决定评卷的方式方法。(4)进行反思。评了卷,老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知识讲清讲透了没有,三维教学目标达到了没有,学习方法教给了学生没有……也要求学生反思:知识技能掌握了没有,能力和觉悟提高了没有,学习方法找到了没有……通过反思,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使师生都有进步。
   二、依托典型题目,归纳学习规律
   通过仔细阅卷,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及答题方法的掌握程度已经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选择那些普遍做错的典型题目进行重点讲评,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题型的做题方法、技巧以及学习的方法。除此之外,在不同的讲评课里,我还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抓住关键字词和句子审题,不仅审材料,还要审设置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开放性地答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答题;联系实际或材料答题;答题规范化;分点答题,看分答点。归纳出“对一个人的言行或一个事件进行评析”的技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析:(1)从言行或事件的性质来评析;(2)从其影响或后果来评析;(3)联系实际表明立场或态度。“对某种观点进行评析”的技巧:一辨二析三结论,如此等等。通过多次讲评,我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中考的各种题型——单项选择题,明理析义题,思维拓展题,实践探究题的做题方法和技巧。学生掌握了方法,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新讲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讲评课也不例外。而传统的讲评课形式单一,往往是老师辛辛苦苦改完卷,讲评时一言堂,独讲独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少甚至没有,学生很少或没有参与教学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这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创新讲评形式是新课标的要求,是新的教育理念的呼唤。其实,有些老师之所以不愿改变旧的讲评形式,不仅仅是因为缺乏新的教育理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相信学生会讲评试卷。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奥里森·马登说:“你的体内有着伟大的力量,如果你能发现和利用这些力量,你就会明白,你所有的梦想和憧憬都会变成现实。”学生体内也有着“伟大的力量”,也能上好讲评课。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发挥主导作用,花点时间培训学生,让学生掌握评卷和讲评的方法。
   创新讲评形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试卷的难易度和学生的答题情况采用不同的讲评形式:或者学生自评,或者生生互评,或者学习小组成员互评,或者师生共评,或者学生先自评、互评后,教师再集中讲评,着重讲那些重点内容和方法以及学生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我测试完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首先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相互交换试卷评卷,第一学习小组主要负责评单项选择题,第二学习小组负责明理析义题,第三学习小组负责思维拓展题,第四学习小组负责实践探究题,并由小组长集中本组成员的意见,找出负责的题目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上讲评课时由每个组的组长针对所负责的题目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评,教师适时地点评或启发、指导。最后教师针对出错率最高,学生较难理解的第18题,再出一个类似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创新讲评形式,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减轻了老师改卷的负担。
   总之,要上好一节试卷讲评课,需要老师认真备课,及时讲评;讲评不仅仅是对照答案,还要讲评审题思路、答题方法和技巧、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创新答题,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答题技能的传授,从而达到通过一次讲评,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觉悟都有提高的效果。讲评的形式要多样化,以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讲评课的教学,增强讲评的实效。试卷讲评不仅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使其收益最大,让其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外语实验中学)